每当有人问起恰木根·窝尔格拜老人的年龄,他总是自豪地回答:“我和新中国同龄!能与祖国一路同行,我很自豪。”作为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恰木根·窝尔格拜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回眸70年峥嵘岁月,让他感受最多的就是“变化”两个字。
今年70岁的恰木根·窝尔格拜,是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也拉曼新村村民,虽已从村委会退休多年,但仍然保留着每天读报的习惯。“报纸上有最新的国家大事、有各项优惠政策,更有党中央对我们老百姓的关心关爱,我要把这些宣传给身边的人,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好生活是党给我们的。”每天吃完早饭后,恰木根·窝尔格拜把《阿勒泰日报》叠得整整齐齐,党徽戴得端端正正,到村里的休闲广场、牛羊养殖区、各个牧家乐进行宣讲,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我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小时候一直跟随父亲在山上放牧。一家9口人挤在一起,风里来雨里去,有时候忙乎一年也解决不了温饱,上学、看病更是麻烦事,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不用来回奔波。”说起过去的日子,恰木根·窝尔格拜不停地叹气。
后来,恰木根·窝尔格拜一家人定居在也拉曼村,上学、就医有了保障,恰木根·窝尔格拜也在村里担任会计。眼看着惠民政策越来越多,恰木根·窝尔格拜对党充满了敬意和感激,1995年3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的日子里,恰木根·窝尔格拜每天重温入党誓词,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也拉曼村距离布尔津县城60公里,曾经因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只能靠放牧和种地为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那时候,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大家住的也都是土坯房,最怕的就是下雨。一到下雨天屋内漏雨不断、屋外泥泞不堪。”恰木根·窝尔格拜回忆道。
2010年,这一切发生了改变。按照自治区依托喀纳斯国家5A级景区和定居兴牧水利工程“打造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人文社会新景点,培育定居致富新产业”的总体要求,布尔津县打造了也拉曼新村,开启了恰木根·窝尔格拜和乡亲们的生活新篇章。
如今,春日的也拉曼新村欧式建筑与柏油马路交相辉映,人畜分离的一座座青瓦黄墙的独门小院干净整洁、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远远望去犹如一幅山水画卷。2013年,恰木根·窝尔格拜和大儿子搬进了105平方米的新居,厨房、自来水、洗漱间、供暖小锅炉等一应俱全。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新建牧民定居点有幼儿园、学校和医院,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等问题全部迎刃而解。政府还给每户牧民分配了50亩草料地,仅土地流转这一项,人均就可增收4000余元。
同时,利用毗邻喀纳斯景区的地缘优势,布尔津县深入开发该村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深厚的民俗文化,引导农牧民参与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牧民定居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定居发展新模式。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各项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促进了该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拉曼新村还成立了旅游协会,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加入到旅游服务的队伍中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提供民俗体验、歌舞表演、特色美食等服务。
“旅游旺季,我们家的3号牧家乐每天可接待几十名游客,一天能挣1500元。忙碌时,我经常帮儿子打理菜园。”恰木根·窝尔格拜开心地说,旅游业的发展让他家的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幸福。
恰木根·窝尔格拜的老房子和新房只有一路之隔,闲暇之余,他喜欢牵着小孙女加娜尔·吾木尔吾扎克的手来老房子看一看。从毡房到土坯房再到定居房,从骑马到骑自行车再到坐小轿车,恰木根·窝尔格拜意味深长地给加娜尔·吾木尔吾扎克讲述着这70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