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帕米尔高原的寒风裹挟着雪花,在通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乔尔波村小尚亥牧区的牧道上呼啸。
该县公安局波斯坦铁列克派出所所长李鑫林和民警买买提艾力·斯拉依力背着重达10公斤的警务背包,深一脚浅一脚走向海拔3200米的春季牧场。
这个印着“背包警务”字样的背包里,装着户籍办理指南、警民联系卡、牧民暂住登记表,还有三块为牧区老人准备的备用电池——这是乌恰公安深化政务服务的生动缩影。
“马背警务队”跨越最后一公里
2024年12月18日,波斯坦铁列克乡居鲁克巴什村的牧民艾山江·别克至今记得那个飘雪的清晨。
当他为刚出生的女儿无法及时办理出生证明发愁时,派出所的“马背警务队”驮着移动办证设备出现在帐篷前。
“民警连接手机热点操作电脑,哈气在镜片上结了冰都没察觉,艾山江抱着襁褓中的女儿,看着民警冻得通红的手指在键盘上跳动,牧民帐篷里传出了新生儿的第一份身份证明。”
这样的场景在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6个村已成常态。当地派出所创新推出“背包警务+马背警务”服务模式,针对牧区转场规律绘制“服务路线图”,警务跟着牧民走,为牧民众及时办理户政、交管等业务。
2025年以来,“马背警务”累计行程2600公里,办理户籍业务69件,送证上门124次,被群众亲切称为“移动的派出所”。
政务服务“双语指南”架起连心桥
“热合买提!热合买提!”在乌恰县政务服务大厅公安局窗口,柯尔克孜族老人库尔班·艾莎用生硬的汉语向窗口服务民警蒋卜连声道谢,他刚在窗口领到了补办的社保卡。
政务大厅里,维汉柯三语服务指南摆放在醒目位置,每个办事窗口都有专属翻译工作人员,群众扫二维码也可获取语音指引。
这项始于2020年的“语言桥梁”工程已初见成效: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40%,群众满意度跃升至98.7%。更让人惊喜的是,民警在入户走访时发现,很多群众手机里都保存着乌恰县公安局制作的双语版“电子办事宝典”。
24小时服务不打烊
深夜11点的乌恰县城中心,24小时便民警务服务站依然亮着温暖的灯光。
刚出车到和田地区回来的青年哈斯木·艾力机动车驾驶证期满,但由于第二天一大早得出车拉货去乌鲁木齐市,急需办理换证业务,因时间太晚,哈斯木正愁去哪里办理。随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乌恰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和谐小区便民警务站。
“当看见警务站灯还亮着的那一刻,我整个人就放心了,没想到这时候警务站还不打烊。”而后从拍照、录入信息到换证,全程用时不到5分钟。“以前要请假跑来跑去的办,现在就像在ATM取钱一样方便。”自助拍照体检一体机上的使用记录显示,每月服务群众超150人次。
2025年以来,乌恰县公安局在“新疆公安微警务”小程序上共办理户政业务3500余件、交管业务2300件、出入境业务115件,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从帕米尔高原的牧区帐篷到县城的24小时服务不打烊便民警务站,乌恰县公安局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科技提升效能,让政务服务既有雪域高原的力度,更带着贴近民心的温度。
正如牧民谚语所说:“最暖的火塘在帐篷里,我们的心就放在肚子里,因为最亲的亲人就在身边。”乌恰县公安局广大民警,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祖国西陲描绘着新时代的“枫桥经验”画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