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凉山到帕米尔 在光影与笔锋间镌刻忠诚
来源:平安乌恰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 2025-03-17 16:28:32  作者:唐斌涛

“或许有一天镜头会被风雪或沙尘摧毁,但记录下的忠诚与担当永远不会褪色。”沙辉擦拭着相机望向窗外,昆仑山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如同他书写的一篇篇动人的故事,延伸向更远的边疆。

一个彝族青年的生命迁徙

在乌恰县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沙辉的镜头记录下民警睫毛凝霜执勤的瞬间,而回到办公室,这位彝族汉子的键盘又流淌出“你用目光编织秩序,在寒夜中点燃温暖”的诗句。笔下的这种张力,源于他生命中的两次迁徙,从四川大凉山的彝族村落到新疆西陲的雪域高原,从大学教师到公安宣传干部,地理与职业的双重位移,让他的创作始终激荡着“故土与使命”的和鸣。

“我的镜头里有两个故乡。”沙辉擦拭着镜头上的冰晶说道。2015年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家乡大学工作。2019年,面对新疆公安的招录通知,沙辉怀着对边疆的无限憧憬,毅然踏上这片心生向往的广阔天地。

“马背警务”进山 沙辉摄 

初到帕米尔高原,柯尔克孜同事们听不懂他的彝腔普通话,而他也不明白“库姆孜”琴弦所诉说的故事。寒冬深夜,他在警务站翻看着彝族诗歌,突然顿悟,原来所有民族对家乡的爱,都流淌着相似的血液。从此,他的相机里多了牧民转场时孩童的欢笑,笔记本上开始记录“马背民警”与牧民的点点滴滴。六年里,他背着10公斤设备走遍乌恰县八乡三镇,将相机的温度刻进帕米尔的褶皱。那些被沙尘侵蚀的镜头、被烈日晒旧的笔记本,已悄然化作西极警察故事的容器。

与风霜雪雨较量的“拼命三郎”

沙辉在地图上丈量着故乡与乌恰的距离:“凉山的鹰要飞到昆仑山,才能懂得天地的辽阔。”

2月12日,乌恰县玉其塔什草原,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大雪没过膝盖,沙辉趴在岩石后,仔细地盯着取景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珍贵的镜头。取景器里,特警队员们正在进行雪域抗寒训练。再看沙辉,他的手指已经冻得发紫,几乎无法弯曲,但当第二天看到特警队员们训练的画面在各大媒体上刊登时,他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沙辉在恶劣天气随警作战期间

这样的“玩命拍摄”对沙辉而言是家常便饭。去年5月,他在波斯坦铁列克乡拍摄特警沙漠练兵时突遇沙尘暴,能见度不足3米的狂风中,他跳上装甲车顶,记录下特警队员在飞沙走石中突击搜索的画面,汗水与沙粒交织在沙辉的脸上,凝结成一道道细小的沟壑,而那些附着在镜头上的沙尘,却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特警队员的呼吸。

六年间,沙辉的足迹遍布全县海拔3000米以上的所有执勤点,累计行程超过5万公里。3月10日,沙辉跟踪报道“全国两会”进牧区,为了一个镜头,他在雪窝里一趴就是个把小时,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他拍摄的《马背民警一日踏尽塞北雪》被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视频里,金庸笔下的侠客仿佛照进现实,诉说着边疆民警的家国情怀,有网友称:“你们只看到了帅,却不知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不是帅能抵挡的,家家户户灯火阑珊,他们却守卫着祖国的边防。”

光影与笔锋间书写警察故事

人民网的专题页、公安报的铅字阵,都在沙辉冻裂的指缝与风沙打磨的瞳孔里,呈现过中国西陲的平安图腾。

“我会继续用镜头记录警营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用文字讲述警营故事的每一个细节。让更多人了解祖国西极,理解新疆警察,体会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温度。”沙辉打开一份报纸,指着一篇题为《笔记本里的“民”与“情”》的文章说道。

沙辉在拍摄马背警务期间

打开平安乌恰公众号,搜索沙辉,我们可以看到,从惊心动魄的案件侦办到缅怀英烈的诗行,从马背警务的日常点滴到雪域高原的壮丽风光,他用光影与笔锋生动描绘出一幅幅关于这片土地这群人的最美画卷。

六年来,他曾荣获全区公安机关优秀通讯员、新疆法制报年度优秀通讯员称号,三次获得克州公安机关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24年被授予自治州新闻突出贡献奖。

荣誉证书的烫金字与高原阳光在他黝黑的面庞上交相辉映。他说:“带着泥土的墨水瓶才能够凝练滚烫的忠诚,带着风霜的笔触才能够书写光辉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