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额敏县额敏镇塔斯尔海村的榆柳巷,居住着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9个民族32户人家,家住巷口的马新华是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的一名退休民警。一直以来,她乐善好施、惠民暖心,被亲切称为“马大姐”。在她家的小院里,她与“三位亲人”守望相助的故事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各族干部群众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这几天,年满6旬的马大姐刚做完膝关节置换手术在家中静养,行动不太方便。每天,郊区乡锡伯特村村民沙依拉古丽·阿哈依都在身边照顾她,帮她擦洗伤口、做饭,照顾家里的一切。
“她每天把做好的饭,喝的开水端到我手上,给我洗头,擦身子,像女儿一样照顾、关心我,特别温馨。”马新华说。
“今天米饭,明天拉条子,天天做的不一样,想让她多吃一点,早点好起来。”沙依拉古丽说。
沙依拉古丽是马大姐家迎来的第二位“亲人”。说起两人的相识,还得从2009年两人的一次相遇谈起。
当时马新华在路边,看到一个孕妇在搬运麻袋,就过去问她,“大妹子,你背这么重的东西,会很危险的。”听后她流下了眼泪说,“大姐,我没办法啊,丈夫病倒了,今天房东要房租,我交不起,就出来打工。”
想到自己家有几间小房子,就说,“这样子吧,我家有避风挡雨的房子,你一个月可以省下来500块钱。”马新华说。
听到这个好消息,沙依拉古丽还完房租,就带着丈夫和生活用品搬到了马大姐家。
“他们的家当特别少,一个哈萨克族的花毡子、两床被子、两个包,还有一个小小的煤气灶、面粉和清油,除此一无所有。”马新华说。
看到两人生活很困难,马新华每次做饭就多做一些,经常叫夫妻俩一块吃,不久后,沙依拉古丽生下了宝宝,马新华每天变着花样给做有营养的饭菜。但如何让新来的这家人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成了马大姐考虑最多的问题。
马新华说:“我不能长期养他们,我一个人工资哪能够那么多人吃呢?我想让他们自己有创收,要有挣钱的地方。”
沙依拉古丽坐完月子,马新华就买来面粉,鼓励夫妻俩打馕创收。
“我们的馕全部掉到馕坑里面,乱七八糟的没人要,全部失败了,大家吃了两个月的馕。”马新华说。
打馕这件事行不通,马新华不断寻思该怎样让这一家有创收的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她决定让沙依拉古丽的丈夫叶尔木拉特·克孜汗当大车司机。可是因为学历太低,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取驾照成了难题。那时,马新华每天下班回来就教他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为了督促他们学习,马新华像老师管孩子一样严厉,差点把叶尔木拉特逼走。
每天教的字必须会默写,而且会看图说话。面对这样的要求,叶尔木拉特感觉马大姐要求太高了,甚至和妻子商量要从马大姐家搬走。
“她像老师一样教我们读写,当时,我们都怕她,学的不好她要批评我们。”叶尔木拉特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严格要求学习,叶尔木拉特终于拿到了大型车辆驾驶证。随后,马新华找大车司机帮忙指导叶尔木拉特操作技巧,后来,考上了额敏县环卫部门,开起了洒水车和扫路车,妻子在交警大队找了份保洁员的工作。2021年,他们在额敏县城购买了新房,这才从马新华家搬出去。
“现在,我和丈夫两人一个月6500块,特别满意。”沙依拉古丽说。
“她是一个好人,一直在帮助我们家。”叶尔木拉特说。
马大姐的手术同样牵动着吾拉孜别克的心,在每天工作的间隙,吾拉孜别克都要拨通视频询问下警察妈妈的身体状况,他是马大姐家的第三位亲人,也是在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候遇见了暖心的马大姐。
吾拉孜别克说:“现在怎么样?”
马新华说:“妈妈身体挺好的呀,警察妈妈很坚强的,不要为我操心。”
“我两岁时,父母去世了,姑妈把我带大,来额敏县上初中时,姑妈突然病了,特别困难,我想先不上学了,早一点出来打工工作,给家里面减轻负担。”兵团第九师165团职工吾拉孜别克说。
正当吾拉孜别克面临辍学时,马大姐把他接回家里一起生活,资助他完成了初中、技校的学习。毕业后,吾拉孜别克先是当辅警,后来通过考试,成为165团的正式职工。
“我觉得我妈妈特别善良!特别喜欢帮助别人,要是没有她的帮助,现在我也没有这个生活,妈妈在我心里就是我的偶像,我也会去帮助更多的人。”吾拉孜别克说。
“2004年12月,天气特别冷,夜间夜查很晚了,看路边上一个人徘徊着,感觉随时要倒下,走到跟前一看是位老人,看他浑身发抖,就询问他需要帮助吗?他说不出来什么话,裤子短短的,袜子都没穿,我觉得这个老人可能落难了,于是邀请大叔到家里喝茶暖暖身子,随后,就把老人带回了家。”马新华说。
仔细询问后得知,老人膝下无儿无女,老伴也已过世,平时靠打零工、捡废品为生,热心的马新华决定收留老人,马新华夫妇像照顾自己的父亲一样,照顾着这个“汉族爸爸”,20年过去,这里已成为杨吉春真正的家。今年84岁的杨吉春老人,是马大姐家迎来的第一位“亲人”。
在马大姐家住的期间,老人先后两次住院,花了五六万元,都是马新华跟亲朋好友借的。为了让老人放下拘束的感觉,马大姐得知老人爱鸽子,就让丈夫买来鸽子和老人一起喂养。随着居住的时间渐长,老人逐渐融入了马大姐家,他也在心底里认准了这个“儿媳”。
“有一次,我在上班,突然下起大雨,老人冒着雨来送雨伞。他自己没打伞,把伞揣在怀里,裤腿都淋湿了,鞋子也湿透了,我当时特别感动。有时,我晚上夜检回来,他不睡觉,就坐在门口抽烟等我。”马新华说。
“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我,我在这就像他的爹一样,想吃什么就给做什么。”杨吉春老人眼含热泪地说。
2020年,退休后的马新华继续发挥余热,在社区支持下将家中一间3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后来,在辽宁援疆资金支持下,小院改造升级成“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自2022年4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已经接待2万多人参观。
如今,大院门口的墙上挂了“雷锋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巾帼教育基地”等10余块牌子。同时,马新华还经常帮助社区协调邻里矛盾,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家庭”“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今后,我会继续发挥余热,为促进各民族团结、促进邻里之间和谐,为公安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马新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