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新疆重度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的第一个收获季:阿拉尔市示范区水稻亩均增产两成,焉耆盆地示范区葵花亩均增产近七成,伽师县、克拉玛依市示范区棉花亩均分别增产两成。
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新疆是我国盐碱地面积最大、开发提升潜力最大的省区,也是盐碱程度最重的省区。新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全疆现有1.06亿亩耕地,其中42.07%是盐碱化耕地,重度盐碱化面积达411万亩,是盐碱地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2021年,新疆农业科学院牵头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组在南北疆确定了4个重度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针对盐碱的不同成因、类型,通过暗管排盐、水肥盐调控、改良剂应用、破除板结层等综合性灌排协同调控技术,进行重度盐碱耕地治理攻关,消减土壤盐碱障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布设地下暗管 排盐降水位
“盐碱地改良当年实施当年见效,比改造前增产近七成,土壤初步达到种植经济作物的条件,明年我计划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甜菜和玉米。”博湖县灵峰家庭农场负责人赵杰高兴地说。
灵峰家庭农场地处博湖县塔温觉肯乡克日木哈尔村,在博斯腾湖旁。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每年春播,赵杰都比其他乡农户晚播种40天左右。他说:“地下水位高,大型机械不能下地作业,最头疼的是土壤中的盐碱不能及时排出,种下的农作物基本活不了,我只能选择种植生长周期短的油葵。”
去年,“焉耆盆地农田暗管排盐与灌排协同调控示范”课题组选择灵峰家庭农场作为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这里靠近水源,博斯腾湖侧渗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引起耕地盐碱化,探索其治理模式非常具有代表性。”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所长、“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首席专家徐万里说。
记者了解到,过去,当地农民在冬春两季进行灌溉,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明渠排盐排碱。但由于当地地下水位高,盐碱不能及时随水排出,下渗困难,日积月累,耕地盐碱化愈加严重,限制了农户种植农作物种类,土地产出效益低。
为解决这些难题,今年春播前,课题组技术人员采用暗管排盐技术,根据当地水位情况,按深1.6米、管道间距20米的组合把排水管埋置于地表下,结合灌溉淋洗,通过暗管将水和盐碱排走。“通俗地讲,相当于我们在地下每隔20米就挖一条排碱渠,盐碱随着水渗透进暗管高效排出。同时,暗管也起到控制地下水位的作用,防止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徐万里说。
徐万里表示,目前,博湖县重度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成效显著,对新疆同类型盐碱耕地治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再通过两年的探索实践,该治理模式可以在全疆推广应用。
打破板结层 快速排盐降盐
“撂了几年的荒地,经专家这么一捯饬,稻子长得又齐又壮。”兵团第一师2团24连职工王红燕说。
王红燕种植的水稻田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农田暗管排盐与灌排协同调控示范”项目核心示范区,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负责实施。这里耕地盐碱化程度严重,除了靠近水库地下水位高等因素外,80%的盐碱耕地都有板结层,不管是灌溉水还是洗盐水,都无法下渗,盐碱难以排出。
种水稻用水量大,比较效益不高,当地除了在冲积扇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种植水稻外,农民只将水稻种植作为长期种植棉花土壤盐碱化严重后的改良措施。该团副团长韩军说:“种1亩水稻年需用水量1600立方米,种1亩棉花仅需用水350立方米到450立方米,所以为了起到排盐碱的作用,农民通常只种1年水稻。”
种稻洗盐是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措施,在水资源较好的地区是非常有效的技术措施。但在新疆,如何能在1年的种稻期里彻底将盐分洗出耕层及剖面呢?
“我们采用‘打破板结层+暗管排盐+种稻洗盐’模式,在埋设暗管时打破耕地板结层,埋设的暗管可将盐碱水快速排出农田,用种植水稻的方式来灌溉洗盐,加速了土壤盐分排出,实现了快速脱盐、彻底脱盐,节约了水资源。”新疆农垦科学院农田水利与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帅说。
“经过1年治理,该示范区的水稻增产两成。”徐万里表示,项目组不仅研究该组合技术措施对当地水稻产量和土壤的影响,还研究后续种植效益更高、需水更少的农作物,探索出在节约水资源的情况下,快速脱盐、彻底脱盐的重度盐碱耕地治理新模式。
高产抑盐栽培 地下排盐地上抑盐
今年棉花收获季,在克拉玛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边地里的棉花朵朵,另一边地里的棉花稀稀拉拉。“这就是盐碱地改良的结果,我种植的棉花亩均增产40公斤。”种植户赵尊哲开心地说。
赵尊哲种植的200亩棉田是“准噶尔盆地西缘绿洲农田暗管排盐与灌排协同调控示范”项目核心示范区。该项目由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负责,今年初进入田间实施。
“克拉玛依市和伽师县核心示范区,是南北疆耕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示范区耕地盐碱化程度高,造成缺苗减产,急需有效的重度盐碱地改良技术。”4个重度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总负责人、武汉大学教授黄介生说,棉花是较耐盐碱作物,但是棉花种子从萌发到出苗阶段是耐盐敏感期,在这个阶段为棉花创造一个淡盐化根区,提升棉苗成活率,是保障棉花实现高产的前提,也是项目团队要攻克的难点。
经过反复试验,项目团队提出了以添加液体改良剂、水盐调控淡盐化根区创建技术为核心的高产抑盐栽培技术,研发出以黄腐植酸为代表的复合型盐碱土调理剂产品,实现了重度盐碱地高效治理,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
“在地下,我们通过暗管排盐技术,将盐碱从根层排出去;在地上农作物萌发期和生育期,通过调节滴灌管布设位置、水盐调控技术、添加黄腐植酸等盐碱土调理剂,将盐分淋洗出农作物根区,为农作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农作物保苗率显著提升。”徐万里说。
通过综合技术治理,今年,该项目分别在伽师县、克拉玛依市设立的两个重度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取得了良好效果:伽师县核心示范区农户扭亏为盈,棉花亩均增产近80公斤;克拉玛依市核心示范区棉花增产两成。
“我们将坚持治水、改土、改种协同推进,发挥核心示范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到2025年,构建起以生育期水肥盐调控创建淡盐化根区、非生育期暗管排盐等灌排协同产能提升为核心的新疆绿洲盐碱地改良模式,为新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徐万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