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法官,我们村村民与承包商发生劳务合同纠纷,你能来一趟吗?”“好的,马上来!”8月24日下午,焉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法官娜仁接到包联的七个星镇呼尔东村村委会干部的求助电话,她不到1个小时就赶到现场。
在与各调解力量的配合下,承包商当场向10名工人支付全部劳务费。
群众一通电话,就能喊来城里的法官,这可不是呼尔东村的特殊待遇。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几乎每个村(社区)都有一名固定联系的法官,只要群众有需要,法官随时能回应。
近年来,巴州两级人民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州608个村(社区)打造了法官工作室。为了让法官工作室干出成效,各法院还根据实际全面推行法官工作日制度,让法官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切实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案件。
在基层,驻点法官定期下村开展矛盾调解、法律咨询、调解员培训、普法宣传等工作,以专业司法服务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活力。他们还积极参与村(社区)的“百姓说事日”“联户约会”等活动,同群众共商民事,村民早把他们当作村里的一员,碰到问题也会主动找他们出主意。
8月30日一早,且末县人民法院托格拉克勒克乡牟方荣法官工作室干警卡米娜·克热木和阿孜古丽·麦麦提前往该乡扎滚鲁克村赴一场与村民们的“约会”。会中卡米娜就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话题作普法宣传。
会后,两名干警被村民阿某叫住,“我有个事不知道咋办,你们给出出主意。”
阿某和丈夫吾某育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还小。两年前吾某因生意失败性情大变,经常毫无缘由对阿某施加暴力。因顾及孩子,阿某不想离婚,但她实难忍受丈夫的暴力。
“你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这是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作出的民事裁定。有了这份保护令,你丈夫应该会收敛。”阿孜古丽解答道。
虽然给了阿某答复,但两人并不放心,她们又随阿某回了家。见到吾某后,两人给他好好上了一堂法治课。听完,吾某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当场向妻子承诺绝不再动手。
“法官不再拘泥于审判庭,主动融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作风发生转变,做基层工作、群众工作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巴州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徐胜兰介绍,今年以来,法官工作室就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3800多场次。
近年来,巴州将“万人成诉率”纳入地方平安建设考评体系。各县市法院在法官工作室定期会同当地政府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还会根据案件类型需要,向乡镇街道及相关行业部门单位启动“吹哨”程序,形成矛盾纠纷联调、联处、联助的工作合力。
今年,巴州中院又在库尔勒市诉讼案件排名靠前的7个街道,对应设立了7个法官工作站,由业务庭庭长、副庭长担任站长、副站长。法官工作站在法官工作室的基础上,继续强化与基层党组织联系,推动疑难纠纷的化解。
9月1日,库尔勒市朝阳街道华夏名门社区干部给朝阳街道法官工作站法官、巴州中院研究室主任杨娜打求助电话,社区2户居民因房屋漏水产生纠纷,社区几经调解双方仍无法达成和解。
邻里纠纷处理不好日后恐引发积怨,杨娜和研究室二级调研员郭晓辉处理完工作后,迅速赶往事发地。
得知双方最大的矛盾点在赔偿数额上,杨娜就诉求是否合理、法律如何规定等向双方当事人当场释明。最终,结合财产受损程度、参考市场价格、折旧等因素,杨娜引导双方商议出了满意的赔偿数额,双方握手言和。
除此纠纷外,当天,杨娜和郭晓辉还协助社区调解员成功调解了3起类似纠纷。事后,两名法官又向社区调解员分享了各自的调解经验。
一间小小的法官工作室,让司法服务延伸到老百姓身边,也实现了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无缝衔接”。
“目前我们已在基层构建起‘乡镇司法所+基层调解组织+法官工作室’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形成源头预防强力导向,我们将努力实现‘万人起诉率’负增长的工作目标。”徐胜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