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乌鲁木齐迎来了艺术的盛宴。伴随着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开幕,国内外顶级舞蹈团体齐聚天山,去剧院看剧,成了市民当下最热门的选择之一。
笔者也不例外,在千金难求的票务市场里四处游弋,好不容易买到几场剧目的票。看到现在,值不值?太值了。但心里堵不堵?也着实堵。
值,在台上,演出有一台算一台,艺术水准个顶个的棒。
堵,在台下,观剧有一场算一场,很难清静看完一场演出。
有一场剧,整个上半场,我旁边的两位观众从头笑到尾。台上情节感人至深,台下观众泪水湿面,唯独我身边欢声笑语。怎么旁边两位就乐成这样呢?同一个剧,认知差别有这么大吗?
不得不是非,于是我把耳朵往旁边挪了挪,真相顿时大白:这俩根本就没看,在那儿聊七大姑八大姨的高兴事儿呢。
哎呀,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顿时想起了一个看剧魔咒:在剧场或者电影院等公众场合,无论你是多安静的人,方圆两米之内,必有影响观剧效果的事儿存在。这虽然是个玩笑话,但在我看的几场演出中确实发生了,总有一些观众在干扰和影响其他人。
看手机的,黑暗中一片光亮晃着周围人的眼,好像唯恐照不亮周边观众。
手机不调静音的,微信的提示音不时响起。
还有边看剧边给娃解释的,事无巨细,每个画面和对白都要阐释一遍,编剧都没她知道的多。不是大姐,娃要太小看不懂,咱能不带他来吗?娃要已经能看懂了,能让他自己感悟吗?娃要不想看,能不逼他坐在这里吗?退一万步,您要实在憋不住,讲话时候能往孩子耳朵边上凑凑吗?
看个舞剧动不动拍照摄像的。前几天我坐在剧场里等待舞剧开幕,剧场工作人员一排一排给大家强调演出时不要拍照录像,否则会用激光笔提示。我还觉得他们工作方法效率太低,刚广播里不都讲过了吗,用不着这么耳提面命吧?结果一开场,好家伙,维持观剧秩序的激光笔比台上演员还忙活。
我正前方一个小伙,明晃晃地举着手机拍,激光笔“唰”从我耳朵上晃到他的屏幕。我以为他会消停,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小伙儿拿起票,挡住屏幕亮光接着拍,专拣精彩处拍。他忒高,所以但凡剧目的高潮,我都是从他胳膊和脑袋中间的三角窟窿里看过去的。且不说我看的难不难受,你这么乌漆嘛黑地盲拍出来,视频的效果能好到哪儿去呢?
还有演出一开始就接电话做几百万生意的;翘起二郎腿晃前排椅子背的……
为什么要这样呢?要听每个人解释,道理能有成百上千个。归纳起来却也只有一点:没有把私人领域和公共场所区分开。讲直白点就是太顾着自己了,谁的事儿都没他的重要。
问题是当我们看剧时,几百上千人的剧场里,最重要的就是舞台上的表演。公共剧院的核心价值,是围绕着舞台展开的。不认可这一点,把在自己家里看电视的行为带到大剧院里,是一种非常自私的做法。
近年来,政府在不遗余力推动新疆的文化建设,丰富新疆的文化品类、提升新疆的文化活动水平。但让新疆成为文化高地,并不能把一切都撂给政府。观众有观众要做的事。当我们欣赏一个高雅艺术时,难道不应该展现出和这一艺术形式相匹配的行为吗?
这不是作,更不是装。一个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应该既能在听相声看马戏时欢呼畅笑,也能在观文物赏舞剧时屏息凝神。这是对场合、环境和他人的尊重,更是值得拥有的文化素养。
更何况,在我们人生匆匆而过的几十年岁月里,刷手机、侃大山等已经占据了大量时间。而那些剧场的节目,无一不凝结了创作者极致的付出和心血,因此才精彩绝伦。对已经买了票的你我而言,在那并不算长的几个小时内,放下手机,摒弃杂绪,身临其境地沉浸在艺术的怀抱里,其实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