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上车!”身穿防护服的向博峰焦急地对路边一名男孩喊道。眼泪汪汪的孩子赶紧放好行李箱,拉开车门坐上警车。
从警7年,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水磨沟区分局振安街派出所副所长向博峰扎根在基层,在他心中就没有什么比群众的事更重要了。
8月10日,初中生小王哭着给向博峰打电话求助说:“警察叔叔,我打不上出租车,快赶不上火车了。”原来,在四川绵阳上学的小王利用暑假时间来乌市探望打工的父母,准备返回时,遇到出行困难。
确定位置后,向博峰开上警车火速接到小王,15分钟就把他送到乌鲁木齐站。
疫情防控期间,向博峰帮助了多少像小王一样的群众,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递交请战书后,他便开始风餐露宿,奔走在一线服务群众,无论是对自己的职业,还是辖区居民,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为减少接触风险,他主动向组织提出,除了日常饮用水外, 生活用水能不用就不用,尽量缩减配送次数,并带领值守的民警在执勤点位自建了一个“旱厕”。 “大家谁也别嫌弃谁,跟我一块脏一段时间吧,等回去后咱好好冲个热水澡!”向博峰总是开着玩笑安慰同事们。
振安街派出所辖区地处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管理上面临考验。辖区居民69%为流动人口,且公租房、廉租房小区较集中,还包含大片自建房。
“打不开门的、家里有火情的、汽车电瓶亏电的,还有噪音扰民、邻里矛盾、急病送医‧‧‧‧‧‧我们平均一天的接处警量在50起左右,最多一天70多起。”向博峰说,如果上夜班,一晚上不睡觉是常有的。
今年5月的一天,辖区居民郝先生特地到所里给向博峰送锦旗,他说 :“真心感谢你,这两年,我的心结被你解开了。”他与邻居陆先生长期不和,曾多次因琐事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了解情况后,向博峰主动揽下这桩“难断的官司”,挑起“第一责任人”的担子。
他通过电话走访、面谈等方式,与两人交谈30多次,想尽办法解开两人心中的“疙瘩”,天长日久,面对向博峰朴实的话语、真诚的劝说 ,郝先生和陆先生的关系渐渐缓和。
没过多久,在向博峰的组织下,郝先生和陆先生敞开心扉交流之后,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
派出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安细胞”,是维护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而向博峰就是这道防线上的“排头兵”,在他看来,群众事、无小事。
向博峰紧密结合社区警务工作,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排查,本着“话要说到群众心窝、事要办到群众心底、情要融到群众心田、理要讲到群众心底 ”的理念,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换来群众笑脸。
深秋夜晚,霜寒初现,向博峰坚守在执勤点,看着手机屏幕上未满月的孩子和妻子的合影,心里满是对家人的愧疚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