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一起矛盾纠纷需要会几种语言?
近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伊车嘎善村哈萨克族牧民努尔兰·对散拜和锡伯族农民志明因牲畜践踏田地事发生争执,闹到了村警务室找民警窦峰挺评理。
矛盾双方都是年龄较大的少数民族群众,汉语水平不高,如果不精通其民族语言,仅凭几句日常沟通用语很难口头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窦峰挺先用简单的语言安抚二人情绪,不一会儿,几名不同民族的中年妇女来到了警务室,她们围着发生矛盾的二人坐下,一边帮民警翻译传达,一边也用自己的话进行劝说。不一会儿,矛盾便被成功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这几名“救兵”都是伊车嘎善村 “爱心妈妈”团队的成员,她们是警务室的好帮手,辖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伊车嘎善村虽然常住人口仅数千人,却分布着十余个不同的民族。由于辖区紧邻交通枢纽清水河镇,人口流动大,途经此地的外来人员较多,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曾是各类案件、矛盾纠纷的高发区。
2019年起,村警务室民警窦峰挺意识到仅凭警务力量单打独斗很难消除潜在的治安隐患,需要借助民力做到防控为先。正好村里有几名不同民族的退休阿姨,平时也热衷于帮忙劝解群众矛盾,他便整合起这支力量,组成了集纠纷化解、解忧帮困、群防群治多元治理于一体的“爱心妈妈”团队,配合警务室开展工作。
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民警的支持,团队最初的几名成员也是干劲更足。“我们都退休了,平时也没事干,就想多做些好事!”老党员顾阿姨说。她专门把自家干果厂的会议室改造成了专门调解纠纷的“爱心妈妈工作室”。
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她们定期在警务室接受法治培训,积极帮助警务室开展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工作。这个团队接地气、亲和力强,很快就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她们的成功也吸引到了更多群众加入,团队从最初的六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余人,包含汉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8个不同民族成员,成为了辖区群防群治的一张鲜亮名片。
在警务室的不断推动下,“爱心妈妈”团队的宣传教育作用持续发挥,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信任。2021年12月19日晚,辖区群众王先生报警求助,称自己4岁的女儿小月离家走失。小月患有智力障碍,很难自行回家,而且此时正值寒冬时节,如果不及时找到孩子将面临冻伤甚至生命危险。
窦峰挺一边带领警务室民辅警前去寻找,一边联系了“爱心妈妈”团队负责人发动群众力量帮忙搜寻。在他们的动员下,上百名村民在寒夜中打着手电与民辅警共同寻找走失的女童。很快便找到了坐在玉米地里的孩子,由于救助及时,孩子除了手和耳朵轻微冻伤外并无大碍。
自2019年“爱心妈妈”团队成立至今,配合警务室化解群众纠纷一百余起,为辖区群众办实事好事二百余件,伊车嘎善村连续三年实现刑事案件零发案,行政案件逐年下降且全部办结,辖区群众安全感和对警务室的满意度大幅上升。
“警力有限,民力无限, ‘爱心妈妈’团队就是通过发动个人力量参与到群防群治工作中,最终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我们也会将经验进一步推广,打造平安和谐辖区。”伊车嘎善边境派出所所长胡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