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刷短视频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刚在甲主播那刷过的爆款视频,不一会儿又出现在乙名下,换了发布者或改了细节,但依然是熟悉的“配方”。怎会这么巧呢?
事实上,哪来那么多巧合?不过是有人在蓄意抄袭。在流量和利益驱动下,一些视频直播谁火抄谁,或使用他人视频文案,寻找相似场景重拍,或干脆直接剪辑,配上不同地名、人名,就敢称原创,导致大批同质化视频出现。雷同视频泛滥成灾,不仅引发用户审美疲劳和反感,也有对用户“洗脑”,造成网络暴力之嫌,遑论其侵犯内容创作者利益,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也破坏了平台内容生态,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针对一些网络短视频格调低下、价值导向偏离、盗版侵权、“标题党”突出等问题,有关部门历来态度明确、严格执法。数批主播被封停账号,违规短视频应用及应用商品被下架,短视频平台相关负责人陆续被约谈……“组合拳”之下,短视频乱象已得到有效遏制。去年底,史上“最严新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公布,更为短视频明确红线底线,扎细扎密扎牢了制度篱笆。
值得一提的是,短视频产业目前还处在上升期,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百花齐放,庞大的流量自然会吸引很多人趋之若鹜,新问题也难免层出不穷。面对发展中的复杂局面,除了监管部门利剑高悬,也需要短视频平台主动担责、主动作为,以捍卫网络空间的清朗与洁净。
打蛇打七寸,避免同质化视频泛滥,首先要找准发力点。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来源于粉丝,粉丝意味着金钱。杜绝借他人创作内容来为自己引流、涨粉现象,唯有从源头掐断这种利益链条。据悉,日前某短视频平台正式上线治理新功能,可精准抹除不当获取的新粉丝,正是治乱的釜底抽薪之举。其规则是:如果某一账号连续两次被发现存在同质化视频,账号就会被封禁30天,同时违规内容获得的粉丝也将被移除;如果第三次违规,账号则会被无限期封禁。逻辑很简单,“不义之粉”被判无效,再想通过直播带货、交易帐号等流量变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打击同质化视频也须久久为功。同质化博流量现象自产生以来,先后经历了“标题与字幕一致”“视频背景一致”“场景与拍摄手法一致”“音频文案一致”等多次改头换面,目前的违规视频往往“看起来很像”,游走在抄袭和巧合之间,呈现侵权范围广、维权成本高等特点。在这方面,上述新规亦有值得借鉴之处。设置三个惩戒梯度,从封号15天到永久出局,一方面让无意中模仿的创作者有机会“改过自新”,另一方面也释放出鲜明信号,惩罚只是手段,鼓励真正的原创才是目的。
今年以来,从抖音小安,到预防网暴功能,再到现在的同质化粉丝抹除,让我们看到了短视频平台刀刃向内的社会责任感和重拳治乱的决心。
邪终不能胜正。随着监管持续发力,平台严管严打,“视频搬运工”们必将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