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英
调解工作法宝↓
一颗真心
百分热情
万分努力
顾海英今年47岁,是塔城地区沙湾市人民法院特邀人民调解员。
除了调解员,她还是全国红十字会个人会员代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妇联妇女代表、沙湾市人大代表、沙湾市学雷锋志愿者协会会长。在沙湾市,她算得上是个“名人”。
2017年,顾海英成为沙湾市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她像一个邻家大姐,最擅长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民间借贷纠纷等类型案件。在长期的积累中,她摸索出了“正义言辞讲清法理、循循善诱讲明事例、感同身受讲透情理”的调解方法,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
用“一颗真心”对待当事人
刚担任人民调解员时,面对庞大的法律体系与严谨的司法制度,43岁的顾海英没有丝毫打退堂鼓的想法。她积极自学法律专业知识,认真研读人民调解员教程,不断提升调解能力。
顾海英第一次调解的是一起离婚案。接到案件后,她在法院花了大量时间翻阅资料、熟悉相关法律条文,并及时请教立案庭法官有关法律知识与婚姻案件的调解技巧,只希望让第一次接待的当事人能够满意而归。
那天,一对90后小夫妻应邀来到调解室,凝重的脸色让顾海英立刻感受到双方的“不愉快”。在询问阶段,她从谈话中迅速捕捉到了双方感情还未完全破裂,且都心系孩子这个切入点。她找准时机,从正面角度向两人“翻译”对方的抱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告诉双方,抱怨的背后其实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并用“过来人”的经验替他们说出各自不易察觉但却真实存在的生活痛点与难点,引导他们尝试沟通、学会换位思考。
经过一番调解,双方当事人若有所悟,为了年幼的孩子,也带着“顾大姐的婚姻经营观”,主动放弃了离婚的念头。
顾海英说:“那天他们俩拥抱的时候,我感受到人民调解员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是精神层面的‘公益活动’者。”
也正是这第一次调解的“开门红”,让顾海英爱上了这个职业,用“一颗真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成为她调解工作的准则。
用“百分热情”调解案件
“要么不调解,要调解就要使出浑身解数,付出百分热情。”这是顾海英经常说的一句话。
在一起拖欠务工费的纠纷中,原告是一位从甘肃来沙湾市务工的妇女,2018年,因老板拖欠其近2万元的务工费,将老板诉至沙湾市人民法院。
本着“能调当调”的原则,顾海英约见了双方当事人。调解中被告一直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不肯支付费用,还以上厕所为借口偷偷离去。
调解陷入了僵局。后来顾海英几次约被告,他都以各种借口推脱不肯前来。当时,连书记员都劝顾海英放弃调解,让原告走诉讼程序,但她没听进劝。
她来到被告家,做起了“上门调解”,义正言辞地告诉被告,如果案件进入诉讼程序,那么花费的不仅仅是务工费,甚至还有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不必要的诉讼费等成本。随后,她又从双方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可以主动与原告商议,先归还一部分,剩余部分资金归还期限也可以协商。
在顾海英的劝说下,被告逐渐认识到诉前调解确实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几天后,被告主动联系顾海英,现场将拖欠原告的务工费全部给付完毕。
事后,原告紧紧握住顾海英的手说:“听说你为了我,亲自上门找老板调解……谢谢你,要不是碰到你,我今年要空手而归了。”说着,她抬手抹去了脸颊上的泪水。
用“万分努力”推进诉前调解工作
随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顾海英深刻体会到,诉前调解是推动诉源治理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减少各族人民群众诉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要怎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呢?仅靠自己是不够的。
先后荣获过“沙湾市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塔城地区“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顾海英没有把自己当成“成功人士”,这些荣誉对她来说,只是整合资源做好调解工作的途径。她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在日常工作中号召更多仁人志士加入基层调解组织,为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全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力量。
很多人因为她的号召加入了沙湾市学雷锋志愿者协会。作为“学雷锋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她将普法解纷工作与志愿者服务工作深度融合,定期带领成员在乡镇村队、学校、机关等场所开展解纷与普法工作。
2021年以来,顾海英面向基层开展专题释法宣讲14场次,带领“学雷锋志愿者协会”成员开展法治宣传10场次。目前,她所带领的协会已经逐步形成了社区党群、乡镇村队法律沟通的“连心桥”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法律志愿服务的“名品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最直接、最便捷的法律服务,增强了基层调解组织力量,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了沙湾市诉源治理工作。
法官和书记员们这样评价顾海英
诉前调解是一门艺术,法律知识是基础,但更多时候调解讲究的是人情、人性和双方心理的准确把握,没有一定的年龄和生活阅历是无法做好这项工作的。
顾海英,就是那个恰到好处的人民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