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新疆100年·遍地风流⑨丨吴明珠: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8-17 23:45:24  作者:贺 江

【人物档案】吴明珠,1930年1月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54年在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1955年自愿要求到新疆,曾任鄯善县农技站副站长、吐鲁番行署副专员等职。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等。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吴明珠

4月28日,位于吐鲁番市的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基地内,纳斯密、黄梦脆、黄皮9818等十几种甜瓜已经坐果。这些瓜是吴明珠院士62年选育的结晶。

田地不远处,有幢两层建筑,这里存放着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生长在新疆的上万份甜瓜、西瓜种源。吴明珠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62年中培育了30多个品种,同行用这些品种又培育出了“子子孙孙”,使得新疆甜瓜、西瓜大放异彩。

激情燃烧的岁月

吴明珠在鉴定甜瓜。新疆农科院提供

今年91岁的吴明珠已经认不出人了,但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有时候突然要出门,嘟囔着瓜该授粉了、定苗了。瓜,在她的大脑中顽强地与阿尔兹海默症抗争。

“吴明珠开创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她的杰出贡献是培育出甜瓜品种‘皇后’、西瓜品种‘8424(早佳)’等一批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突出贡献。”4月28日,大学毕业后就跟随吴明珠学习育种的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说。

吴明珠与袁隆平院士(左2)、向仲怀院士(右2)见面留影。新疆农科院提供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在国运困厄中长大的她,从小立下报国之志。1950年,吴明珠和一批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子进入西南农学院学习,他们中有后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院士等。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实干的校风引领着一代青年向着理想出发。

在小小的试验田里,播种、挑大粪、装锄头把等农活没难住吴明珠。她在《我的追求》一文中,回忆过那段岁月:老师们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还苦心培养我们的实干精神。我21岁生日那天,在日记上激情满怀地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1953年5月1日,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吴明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西南农学院第一批入党的学生党员。填写分配志愿表时,吴明珠写下要到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她向往到农村锻炼,渴望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但未能如愿,1954年她进入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吴明珠找到领导软磨硬泡,终于来到了新疆,这一年,她25岁。到了乌鲁木齐,她又是一番软磨硬泡,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鄯善县。

初心不变信念如一


年轻时期的吴明珠和丈夫杨其祐合影。新疆农科院提供

在吐鲁番,和吴明珠打过交道的老人们回忆:“能吃苦,老乡都挺喜欢她,但大家不知道这个从首都机关下来的女大学生会留多久。”

吐鲁番有“火洲”之称,夏季气温超过40℃是常态。在基层要当好技术员就得什么农活都得会干,吴明珠硬是把自己磨练成了一个在高温天气下仍能干农活的“农民”。

她习惯了吃馕、吃羊肉,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

听说底坎儿乡有一种品质很好的瓜,她和一位同事穿过戈壁滩去寻找。到了晚上,怕碰到狼,不敢走了。他们借了烧窑人的毡毯,睡在废弃的窑洞边。事后说起这段经历,吴明珠一笑而过。

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摸清家底,从1958年开始,她带着水和馕,顶着风沙烈日,长年奔波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里,走遍了全地区300多个生产队,给吐鲁番的瓜建立了自己的档案。

1962年年底,吴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鲁番当地所有甜瓜品种都收集全了,从中系统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品种,其中红心脆品质最佳,销往香港市场30年不衰。

“选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8年至10年时间,可人的一生时间有限。1973年,吴老师提出加速选育进程,去海南开辟‘南繁北育’基地。”伊鸿平说,她像候鸟一样,秋冬在海南,春夏回新疆,年复一年进行着育种研究。1995年,吴明珠带领团队选育的甜瓜、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这一时期,她选育的“8424(早佳)”成为江浙一带早熟优质西瓜主栽品种,并逐渐向北方各省扩展。

自治区推荐吴明珠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材料上这样写着:为新疆及全国的甜瓜、西瓜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西部瓜王”。收集整理了新疆甜瓜地方品种,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资源。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种植面积曾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在吐鲁番、鄯善县等地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

2017年,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

无怨无悔奉献一生

吴明珠把一生奉献给了甜蜜事业,为了育种,她辞去了吐鲁番行署副专员的职务。62年来,她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智慧与汗水,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4月28日,吴明珠的儿子杨夏说:“母亲曾说:只为个人而奋斗,不会走的太远。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一致时,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也才会有动力。”

丈夫杨其祐是吴明珠大学同学,吴明珠是团支部书记,杨其祐是系学生会主席。吴明珠决定到新疆工作是临行前两天,才告诉杨其祐的。杨其祐没有反对,笑着给她打气:“你先去,等我毕业了就去找你。”

1958年春节,杨其祐也来到了鄯善县工作。当时,研究生毕业的他是全疆所有农技站学历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语和俄语,看到国外学术刊物上对妻子事业有帮助的文章,他都会翻译出来。当妻子的研究遇到难题时,博学多才的他总是为妻子出主意、想办法。有时候,吴明珠太忙,就打电话让丈夫帮着去瓜地授粉。尽管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杨其祐也总是欣然前往。

正在瓜地工作的吴明珠。新疆农科院提供

在丈夫的支持下,吴明珠的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可惜,57岁的杨其祐因为胃癌过早离开了吴明珠。

在丈夫临终前,吴明珠问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话:“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杨其祐平静地笑笑:“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杨其祐艰难地伸出三个手指,笑眯眯地祝贺吴明珠三连冠——那天,皇后、芙蓉、郁金,吴明珠培育的三个新品种甜瓜通过品种审定。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决定返回新疆农科院。女儿杨准恳求妈妈多留几天。吴明珠说:“我从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献,我的事业里有他的希望,我立即回去工作才对得起你爸。”女儿一听急了,“我们没有了爸爸,不能没有妈妈,你们都奉献了,我们怎么办?”

作为母亲,吴明珠知道自己欠孩子们太多,大儿子杨夏出生3个月,就被她送回老家,女儿杨准,从出生她就没带过。孩子们小时候一直把舅舅、舅妈当作爸爸、妈妈。

她的初心不变,一直保持着上世纪50年代决定赴新疆工作时的信念——奉献人民。

她的世界很小,只能装下瓜种,让老乡增产增收是她的目标。

她的要求很高,希望年轻人在各方面能超越老一代专家,只有如此才能为国家添砖加瓦。

杨夏说:“这就是我的母亲,她是那一代无怨无悔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千千万万赴疆青年的缩影。”


责任编辑:田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