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新疆100年·红色印记㉖丨戈壁荒原的植绿奇迹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7-29 18:21:36  作者:李 行

6月8日,从阿克苏市驱车前往柯柯牙纪念馆,一路上,两旁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在眼前飞驰而过。这些杨树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身份,它们是30多年前阿克苏地区实施柯柯牙绿化工程时种下的第一批树。如今,这些树笔直挺拔,见证着柯柯牙绿化工程这一人间奇迹。

柯柯牙纪念馆周围,当年在戈壁荒滩上种下的第一批树,如今枝繁叶茂。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行摄

从1987年在柯柯牙的盐碱荒地种下第一棵杨树,到如今处处是滔滔林海,三十余载寒来暑往,阿克苏人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播绿,建成了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绿色长城”,造林面积达120余万亩,累计栽种4850万株各类树木。这里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果篮子”,曾经的戈壁荒滩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百折不挠 在亘古荒原植绿

在柯柯牙纪念馆里,柯柯牙植树初期干部群众使用过的坎土曼、铁锨、十字镐、独轮车、水壶、饭盒、马灯等劳动生活工具,已经锈迹斑斑,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干部群众为植树造林付出的艰辛努力。

“狂风席卷着漫天黄沙,呼啸着从远处扑过来,霎那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遮天蔽日”,柯柯牙纪念馆里一座巨大的电子屏中,播放着30多年前阿克苏地区沙尘暴来袭时的情景,向参观者展示昔日恶劣的自然环境。

温宿县城区东北部的柯柯牙,地处风口,是阿克苏风沙的主策源地。二十世纪80年代,阿克苏地区一年有100天刮沙尘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离阿克苏城区最近的地方只有6公里,并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城市。风季时,从沙漠发端的强风漫卷黄沙,袭击城市,一夜可摧毁万亩农田。

柯柯牙纪念馆里,陈列着二十世纪90年代阿克苏地区恶劣沙尘天气时的照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行摄

“面对严峻的生存危机,遏制风沙,减轻沙漠威胁,改善各族群众生存环境,成为当时阿克苏地委的努力方向。1985年,阿克苏地委作出在柯柯牙打造大型防风固沙生态林的决定。”柯柯牙纪念馆馆长宋兴年向记者介绍。

要想在柯柯牙种树谈何容易!修渠、修路、平地、压碱,每一步都难如登天。沉积了几千年的黄土在盐碱作用下坚如磐石,人们用尽各种方法,最后只有用爆破轰开柯柯牙坚硬的地层。柯柯牙土壤盐碱含量最高的地方达9.87%,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盐碱含量不得高于1.0%的造林标准。经过无数次尝试、失败、再尝试,终于将土壤的盐碱含量降到了0.8%,植树造林的准备工作完成了。

“1986年金秋时节,来自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干部、职工、群众、学生,不分性别与年龄,凭着一把铁锨、一双手、一块干馕,向亘古荒原柯柯牙开战!”听着宋兴年讲述当年的情景,数万人在荒原上劳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柯柯牙纪念馆里展示着当年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时穿的衣物。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行摄

“那一年参加绿化工程建设的干部群众达5万人次,共完成4000亩林带的平整、开沟、挖渠、打埂、浇水、管护等各项工作。大家在荒原上挥汗如雨,耕耘着希望。”宋兴年说。

狠狠地干 有啥困难都不怕

“这里的每一棵树,就像我的孩子。”每隔一段时间,依马木·麦麦提就要走进柯柯牙纪念馆,在馆内馆外看一看、转一转。他离不开这片土地,一段时间不来,就觉得心里缺点啥。作为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长,柯柯牙最初种下的林地每一处都有依马木的足迹。他见证了柯柯牙从昔日“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到“风拂杨柳千顷绿,水润桃杏万园红”。

如今,已经76岁的老人一说起当年的往事,第一句话便是,“地委秘书长握着我的手问,种下去的苗木能保证成活吗”。问他的人是时任阿克苏地委副秘书长、柯柯牙绿化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何俊英。老人说:“当时,我低头想了一会,随后抬头看着他,说了一句,‘可以保证’。”

简单的一句话,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承诺。“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学林业的,如果树种不活,脸往哪搁?”为了这句承诺,依马木豁了出去,“狠狠地干,有啥困难也不怕”。

1987年,全地区的植树大会战开始。3月中旬至4月10日,第一批2000亩苗木种了下去。

树,种下去容易,活下来难。在柯柯牙这样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种树,尤其如此。一场热风袭过,树苗就遍体鳞伤。要保证成活率,浇水、施肥、管护,一样都不能放松。依马木和同事们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干馕;累了,就睡在林带梗子上。

当年7月初的一天,依马木与何俊英爬上一处高地,远观苗木的长势。他们惊喜地发现,漫无边际的戈壁荒漠中出现了一片激动人心的绿色,活了,树一定活了!两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经过检测,2000亩苗木的平均成活率达到了87.5%,依马木激动得一夜没睡。

1987年春天,依马木·麦麦提在这里亲手种下了第一批树苗,如今,这些树苗已长成大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行摄

1987年秋季,柯柯牙又种下了1200亩苗木,这是新疆首次秋季植树。第二年,树木成活率达到98%,柯柯牙彻底摆脱了“年年植树年年荒,年年植树老地方”的状况。

柯柯牙纪念馆的讲解员还告诉记者,1988年,参与植树的单位都收到了一个果篮。虽然数量不多,果实个头也不大,但那是他们亲手在柯柯牙种下的枣树结出的果子。这些甘甜的红枣,彻底击碎了很多人心中“柯柯牙不可能种树”的断言。

一代接着一代干 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一走进柯柯牙纪念馆的大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被镌刻在整整一面墙上。

今天的柯柯牙已是绿波荡漾,果香四溢。阿克苏人让戈壁荒漠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然而他们并未停下脚步。

早在柯柯牙绿化工程实施时,为了让已有绿化成果得以延续,政府在柯柯牙采取“以林养林”办法,在防护林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如今,亘古戈壁变成万顷林海,套种的经济林也成了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特色林果基地。这里成了薄皮核桃、苹果、红枣、香梨等优质特色果品主产区,成为阿克苏地区的一张金色名片。

诱人的阿克苏“冰糖心”苹果。资料图片

5月16日,记者来到温宿县,走进柯柯牙绿化工程实施后在戈壁上建起的原木本粮油林场,这里是著名的纸皮核桃“温185核桃”的发源地,出产的核桃皮薄、饱满、果肉香脆,广受市场欢迎。

在村民木合旦·吐尔迪的果园里,小小的核桃果实已经挂上树梢,每年20亩核桃能给他家带来平均6万元左右稳定收入。

今年阿克苏地区又启动的第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艾西曼湖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再现万人植树热潮。

继柯柯牙绿化工程之后,阿克苏地区相继实施了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渭干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空台里克区域生态治理工程。柯柯牙已经成为一个绿色“泉眼”,使绿色蔓延流淌到阿克苏的广袤大地,流淌到天山南北。

责任编辑:李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