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新疆100年·红色印记㉕丨屯垦戍边的红色兵团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7-27 13:21:08  作者:

6月2日,在石河子市军垦广场上,屯垦戍边纪念碑高高耸立。正值盛夏,不少疆内外游客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抚今追昔。

纪念碑主体,如同一把直插云霄的宝剑,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剑身和剑柄处环绕着代表工、农、兵、知识分子的人物雕像。纪念碑东侧是一块花岗岩,正面写有“屯垦戍边 千秋伟业”八个大字,背后是一篇以屯垦戍边为主题的赋文。岩石下面是9名军垦战士的群体雕塑,他们有的奋力拉犁,有的手握钢枪,有的扛着粮食、牵着羊羔和马匹,生动再现了屯垦戍边艰苦奋斗的劳动场景。     

屯垦戍边纪念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 摄

历史不曾忘记,1954年10月,中央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大部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此兵团儿女用青春、热血、生命凝成了“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

组建兵团

在石河子市军垦广场对面,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被浓密的绿荫掩映着。

2004年,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挂牌成立,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为陈列内容的国家二级博物馆。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被称为“军垦第一楼”。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 摄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驻疆部队发布命令。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呈现出来的命令原文震撼人心。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1950年1月,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

1954年10月,中央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

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等纷纷加入兵团行列,以屯垦戍边为使命,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开荒造田,建成了一个个农牧团场。

屯垦戍边

在石河子市军垦广场西侧,静静伫立着“军垦第一犁”雕像。三个裸露上身的垦荒战士奋力拉犁,深陷的双脚、勾起的脚趾和暴起的筋肉,展现出当年战士们生产劳作的火热场景。

“军垦第一犁”雕像再现了当年艰苦开拓的劳动‍场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 摄

新中国成立之初,兵团战士们扎根沙漠边缘、风头水尾,支帐篷、割芦苇、搭窝棚、挖地窝子,节衣缩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于新疆建设。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收藏有大大小小各种坎土曼。坎土曼,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农具之一,结合了铁锹和锄头的双重功能,可以锄地和挖土。

军垦战士用炮弹皮和废铁打制出一把把坎土曼,开荒造田,凭着敢与天地斗的精神,将荒芜的戈壁沙漠变成了今天美丽的条田绿洲,创造了千顷林带、万顷良田、花园城市和戈壁明珠。

军垦战士挥动坎土曼劳动的场景。图片资料

“刚来的时候,粮食供应不上,就减少口粮。没有蔬菜,就用盐水拌辣椒面下饭。没地方住,就在地上挖个坑,再找点干草垛、红柳搭个顶,就是地窝子。虽然艰苦,但是我们心里不苦,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今年84岁的胡有才是第一代兵团人,谈起当年的艰苦岁月,他感慨万千。    

1954年,17岁的胡有才来到石河子,成为第一代兵团人。如今他当起义务讲解员,结合亲身经历,在红色景点向游客讲述屯垦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 摄

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从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到伊犁河谷,驻守在中国西北边境线的,除了军人,还有不着戎装也从不换防的兵团战士。

阿拉克别克河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界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就在这里。

马军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水利站职工。他守护的桑德克龙口哨所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西北端。

30多年来,马军武和妻子风雨无阻在2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巡边、护林。“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这是马军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马军武夫妇在瞭望塔上观察。图片资料

马军武夫妻哨的故事也成为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重要一章。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185团一连房前石碑上刻着的这段话,是兵团人守土卫国的最好写照,包含着兵团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赓续精神

今年88岁的金茂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是那个拓荒年代杰出的建设者之一。

金茂芳还有两个身份:第三版人民币1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肖像的人物原型之一;石河子“戈壁母亲”雕塑中怀抱婴儿的母亲肖像原型。   

当年金茂芳驾驶拖拉机时的照片。图片资料

“没有一代代共产党员的牺牲和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金茂芳动情地说,“我们曾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努力奋斗,希望后辈们在党的领导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张楠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一名“90后”讲解员,在参与博物馆解说词的改编工作中,她查阅史料、听专家授课,穿梭在历史的字里行间,追寻着岁月和往事,一个个蕴藏红色基因的文物,在她脑海中更加丰满起来。

“‘屯垦废,则边疆乱;屯垦兴,则边疆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留下了很多感人事迹。”张楠告诉记者,从小她听着爷爷奶奶讲述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创业的故事长大,一直被红色文化深深影响。

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本内页发黄的党费证,是陶峙岳将军的女儿陶蕴华捐赠的。这个证件,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

1982年,90岁高龄的陶峙岳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位“新党员”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有益于人类社会事业的实践。”

“当我讲述这些故事时,很多人眼含热泪,听得入神。每一次讲解,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张楠说。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600多万人次。不少中小学生专程来这里研学,了解屯垦戍边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铁心迪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一名小讲解员,第一次为大家讲解时,她还是石河子市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我现在是一名初中生了,对历史有了更深了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奉献和伟大牺牲。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优良传统,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铁心迪说。  

责任编辑:李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