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三代”阿尔祖·艾克拜尔江从小听着爷爷讲的故事长大,到克拉玛依市文博院(展览馆)当讲解员后,眼前的场景和爷爷讲的故事对应起来,经常让她边讲解边流泪。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喷出工业油气流,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宣告诞生!新疆石油人用鲜血、智慧、汗水,转战天山南北、鏖战沙漠戈壁“找油找气”,创造了产业报国的光辉历史。克拉玛依油田也被称为“共和国石油长子”。
“小时候听爷爷讲这段光辉历史,长大后在文博院对着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老一辈石油人的精神,我倍感自豪。”阿尔祖说。
在祖国西北边陲诞生
走进克拉玛依市文博院(展览馆),那段“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峥嵘岁月也越来越清晰。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石油工业开始艰难起步。当时的中国,石油短缺。1953年,全国的原油产量仅有43.5万吨,只能满足当时国家三分之一的需求。
没有油,汽车怎么跑?汽车跑不起来,生产出来的物品怎么运出去?东西不能流通,怎么谈得上发展经济呢!
石油,牵着人们的心。
当时中央主管经济建设的陈云同志指出,“要争取在两三年内找到一两个大油区,否则不能安定人心”。
按照“油在西北”的观念和当时掌握的有限资料,石油地质勘探队伍开始向西北地区挺进。
1950年9月30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乌鲁木齐成立,新疆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大幕轰然拉开。
曾经记载于《中国矿产志略》但并不为人熟知的黑油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喷出工业油气流。1956年5月,黑油山一带进入大规模勘探。一条条“大黑鱼”纷纷被捞起。二、三、四、五、六、七号井相继开钻,捷报频传。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在发言时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油田,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还在扩大,可采储量一亿吨以上。”
克拉玛依油田全国瞩目,已属名副其实的大油田。
1956年10月1日的国庆典礼上,当一辆标有“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字样的巨大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挥手,游行的人群注目欢呼。
克拉玛依油田,承载新中国石油工业希望的“共和国石油长子”在祖国的西北边陲诞生了。
忆往昔峥嵘岁月
新疆和平解放时,150多名职工,两口出油井,日产油2-3吨,这就是当时新疆石油工业的全部。
伴随着油田生产的迅猛发展,克拉玛依油田的职工和家属人数剧增,矿区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妥善解决好职工和家属的衣食住行,成了新疆石油工业决策者思考的问题。
在克拉玛依市文博院(展览馆),有一组关于石油与生活的数据:人的一生“行”大概要用掉3838千克石油、“吃”掉551千克石油、“穿”掉290千克石油、“住”掉3790千克石油。
这组数据成为一代代石油人的奋斗目标,各族干部职工头顶压力,排除干扰,坚持生产,开展了一个又一个生产会战,使油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油产量迈上新台阶。
一张挂在文博院的老照片,名为“冰塔冰人”,是阿尔祖从小看到大的。“小时候家里就有这张照片,爷爷只是说当时很辛苦,工作后知道了整个事情的详细过程,我更加敬佩老一辈的石油人。”阿尔祖说。
1956年2月29日,在黑油山2号井钻入500米地层的时候,突然发生水喷。隆冬季节,水柱呼啸着从井底直冲上来,落下来的水,泼洒在井架上,结成冰,形成一座硕大的冰塔。为了制服井喷抢救2号井,工人们分成3组,一组一组轮番替换。每次工人们上到钻台不久,就被洒落下来的水湿透,身上结冰。最后工人们将水泼洒在自己衣服上,让衣服表面结上一层冰,来保持身体的温度,继续抢险工作。
长达60个小时的抢险成功后,工人们合影留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大家浑身上下被冰雪覆盖,俨然一个个冰雪雕塑。身后的井架也被冰雪覆盖成为冰塔,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三天两夜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中进行抢修工作,结束之后他们脸上挂着的,只有抢修成功后的喜悦。每次讲到这里,敬佩之余还有心疼。”阿尔祖说。
同样是“油三代”的冯雪,是新疆油田采油二厂一名“90后”技术干部,经常去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新疆油田101窑洞遗址内,义务讲解油田的历史。
冯雪的爷爷冯义,1958年从河北保定来到克拉玛依,当时条件很艰苦,他一边学习石油知识一边工作。戈壁滩上白天吃干馍片,晚上睡帐篷。帐篷经常在半夜被风吹走,衣物散落得到处都是。后来住地窝子,虽然没那么冷了,但往往是上边刮大风,下面下沙子,等风停后,要先把沙子挖开才能出门。艰苦的生活不曾浇灭冯义的热情,他积极入党,与同事团结拼搏,就此展开了与石油结缘的下半生。
“听爷爷说,那时候最难的事就是没有水喝。冬天做饭用雪水,夏天要去四五公里外的水渠里拉水。水很脏,沉淀后的水用来喝或做饭。”冯雪说,“我从小听长辈讲述石油人的故事,现在我也成为一名石油工人,这让我自豪。”
拼搏精神代代相传
“现在油区生活、工作都很方便,开车不到半小时就可从油区到克拉玛依市区。以前艰苦奋战的地方,都成为了景点,每年都吸引来很多游客,了解石油相关知识,感受老一辈石油人的拼搏精神。”冯雪说。
如今,随着旅游资源外延不断扩展,工业旅游成为新兴业态。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炼油厂榜上有名。
克拉玛依是全疆最早发展工业旅游的城市之一,也是较早开展研学游的地区。1955年开钻的一号井承载着克拉玛依的历史,传承着石油工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成为热点景区。黑油山是世界上罕见的天然油苗露头地之一,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克拉玛依市文博院(展览馆)展示了克拉玛依石油工业从起步到腾飞的历程,馆中复原展出的有第一代石油人住过的地窝子、用过的油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克拉玛依市文博院(展览馆)启动听老一辈讲过去的故事、石油科普知识讲座、英雄墙下团员宣誓等一系列活动。“活动中,我们请来了一批志愿者讲解员,都是克拉玛依老一辈的石油人。他们用生动的故事,把参观者带回那段峥嵘往事中。”工作人员李娜介绍,今年截至5月24日,他们共接待1.6万余人次。
“听了讲解,我们深深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后也像老一辈石油人一样,为克拉玛依的发展作贡献。”克拉玛依市第七中学的学生刘宇萌说。
1980年出生的“油三代”张戈从部队复员后,放弃了在外地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油田。“1955年,爷爷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完成了黑油山一号井井架的安装,如今那里已经成为地标景点。我经常带着女儿去转转,让下一代从小就了解这段往事,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前行力量。”张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