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来到兵团第十四师47团,笔直的杨树傲然挺立,崭新的楼房整齐划一,干净的马路向前延伸。在机关大楼前的广场上,明媚的阳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镀上金色。纪念碑正中间刻着红色的“1949.12.22”字样,铭记着解放军来到和田那个闪耀着胜利光辉的日子。
一批批参观者为纪念碑敬献花篮,然后来到正对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走进纪念馆,战歌嘹亮、号角吹响,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把五星红旗插在和田的那一段历史至今催人奋进。
穿越沙漠 进军和田
纪念馆内有一件珍贵的文物,是第一野战军首长彭德怀、习仲勋发来的嘉奖电:“你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1949年11月底,我们刚刚走了1万多里路到达阿克苏。休整时,接到上级指示:进军和田,平定和田武装叛乱。”94岁的沙海老兵杨世福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回忆说,当时走公路去和田至少需要1个月,为抢时间,部队决定穿过沙漠,走两点之间的直线路径。
杨世福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五团1800余名官兵,为平息和田叛乱,按照上级命令,于1949年12月5日至22日,18天行军790公里,从阿克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军和田。
如今杨世福与女儿一家人住在乌鲁木齐。上世纪90年代,还有10余名老兵生活在47团,2017年尚有7名老兵健在。2019年,老兵刘来宝逝世,享年99岁。2020年,老兵董银娃逝世,享年93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始建于1999年。纪念馆内,军令号、水壶、饭盒、衣服等沙海老兵们使用的物件和相关资料保存得很完整。
“沙漠行军17天后,部队集合骑兵先行一步,直驱和田。骑兵排日夜兼程,第二天傍晚赶到和田城,吓退了敌人,当晚就把五星红旗牢牢插在了这个南疆重镇。”纪念馆讲解员夏天说,穿越沙漠的奇迹使得共产党部队在和田人民中威信极高。不少参观者为老兵的经历落泪,讲解员也常常跟参观者一起潸然泪下。
屯垦戍边 世代坚守
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墨玉、皮山等地,一块块良田让地图上的绿色面积不断变大。在47团有一块特殊的绿地,长800米、宽300米,被称为“三八线”,现被建成老兵公墓,长眠着离世的老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在和田安定下来的老兵们集体申请赴朝参战。虽然组织上没有批准赴朝,但他们怀着人在边疆、心在前线的感情,将开垦出的第一块绿洲命名为“三八线”。
纪念馆保存着当年王震给老兵们手书的回电:“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老兵们用一生执行了这道命令。
他们放下武器,拿起劳动工具,开始了让沙漠变良田的努力。他们将开垦好的耕地交给群众,再换个地方,继续苦干。
作家杨方中创作的《沙海老兵》组诗中有这样一段:“革命伴侣千里来,子随孙留壮力量。头枕瀚海千秋业,手扶铧犁万古荒。”沙海老兵中的大部分来到和田,来到47团就再也没有离开这里。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
“我出生在这里,现在我的孩子、孙子都生活在这里。”老兵董银娃的小儿子董万新说,我们一家四代人扎根在了和田。
“我是一名‘兵二代’,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人。”47团五连党支部负责人王晓东说,今年2月,他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王晓东带领干部职工发展多元种植、培育夜市经济,全连人均收入连年攀升。
“董银娃、刘来宝爷爷在世时,我们每周都会去他们的住处,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李勇说,志愿服务队2014年成立,由47团西部计划志愿者、青年干部职工群众60余人组成。“我们成立了社区医疗救助、电脑维修和文艺演出三个小组,向老兵们学习,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李勇说。
精神高地 焕发生机
从和田市乘车沿高速公路经过墨玉县,还要走一段沙漠公路才能到达47团。当年老兵从沙漠走出的地方,如今建有红色景点“老兵驿站”,供人们重走老兵路。
“没有路的时候你才知道,如果有前人带路,你沿着他们的脚印走,就会容易许多,也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兵团第十二师驻47团七连“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符清霞说,沙漠徒步的每一步都很艰难。踏上整洁的大马路,我们由衷感谢革命先辈为后人开拓了道路、打下了基础,我们要把先辈的事业继承和发扬下去。
位于乌鲁木齐市的兵团第十二师是对口支援第十四师单位,近年来,第十二师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上不断加大对47团的帮扶力度。
“47团已经形成以纪念馆、老兵故居、老兵驿站等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负责47团旅游线路开发的新疆亚心全域旅游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詹晶磊说,“沙海老兵节”已成为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年均吸引游客9万人以上。
如今,沙海老兵的故事被第十四师宣传部门收集整理,出版了多部书籍,拍成了电视剧和电影。贵州画家骆忠林说:“2019年,我特意来到47团拜访了老兵刘来宝和董银娃,为他们画了肖像画。”前不久,骆忠林把拜访老兵的视频发布在网上,感动了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