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蚊子一盘菜、十个蚊子咬死牛。”这是老一辈戍边人对额尔齐斯河北湾蚊虫的传说。
北湾处于额尔齐斯河下游,该区域与南美洲亚马逊河、非洲乍得湖、坦葛尔喀湖并称为“世界四大蚊虫王国”。据专家考证,这里每立方米蚊虫密度高达1700余只。
这里驻守着一个边境警务站——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萨尔布拉克边境派出所科克托海边境警务站,负责近10公里边境线的巡逻防护和边境公路的查缉。
据警务站民警介绍,这里方圆十里无人居住。
5月17日,笔者走进科克托海边境警务站,了解“蚊虫王国”护边卫士的日常。
与“天”斗,其乐无穷
“夏有沙尘,冬有雪,四季没有明白‘天’。”萨尔布拉克边境派出所党支部书记谢小舟打开了话匣子。
警务站建在科克托海湿地中心位置,四面环绕着戈壁、沼泽、丛林、沙漠。站在警务站的执勤现场,一阵清风吹过来,空气中弥漫着沼泽的腐臭,夹杂着沙漠的干涩,让人有捂鼻的冲动。
警务站全年驻勤,据谢小舟介绍,科克托海没有四季的轮回,只有冬夏的交替。夏季最热的时候,接近40摄氏度,让人酷暑难耐;冬季最冷的时候,温度低至零下30摄氏度,让人不想出门。
与警务站民警、护边员交谈时,一部分民警、护边员告诉笔者,这里夏季好,因为夏季除了蚊虫,至少天天可以出门。到了冬季,经常是狂风卷起漫天雪花,能见度极低,巡逻路上逆风走不动,顺风刹不住,有时候出门都困难。
也有民警说,这里冬季好,夏季蚊虫肆虐,即使温度接近40摄氏度,也得穿得严严实实。遇到沙尘天气,出去巡逻执勤,回来时定会一脸沙土。
在警务站,夏季路面查缉勤务基本上是一小时一轮换,即使这样频繁的轮换,每年中暑的民警也不在少数。冬季除了正常的巡逻和查缉,风雪救援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仅去年冬季,警务站接到的救助警情就超过20起。
与“地”斗,其乐无穷
站在警务站楼台,放眼望去,沙漠、戈壁、沼泽、界河、芦苇荡等“景观”尽收眼底。
笔者跟随民警巡逻的脚步,前往边境巡逻踏查。路上干旱的地方,都有一层白色的结晶。民警介绍,这是盐碱水质地域的特色标志。
一直以来,饮水问题都是警务站的大事。谈到饮水,民警带笔者查看了警务站的水井。井水充足,但据民警介绍,汛期时,井里的水浑浊不堪,水泵基本抽不上来水。这一时段,民警要驱车到13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运水。汛期过后,供水恢复正常,水质却不尽如人意,碱性大、含沙量大……
警务站内,每个水笼头都配备了过滤网,随手拧开一个,滤网上都会有一层类似腐烂物的黑色物质,夹杂着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去年,为解决警务站的饮水问题,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为警务站配备了大型净水设备。
每个星期,民警会更换净水设备的滤芯,这样才能保证水质。笔者打开了净水器的过滤网,白色的滤网,已经变成了暗黑色,随手一摸都是泥沙和黑色絮状物。有一这样的设备对井水进行净化,这对于警务站民警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以前来驻勤的民警,前三天都会拉肚子,后面身体才开始适应;在警务站待的时间长了,很多民警开始掉头发;长期在警务室工作的民警和护边员,基本上都会患上结石病。现在这水质净化了,好多了。”民警段永雄讲述着。
与蚊虫斗,其乐无穷
北湾地区的蚊虫种类多、毒性大。据当地牧民介绍,每年都会有牛、羊、家禽被蚊虫咬死的事出现。
说起警务站的蚊虫,民警蒋霜禧深有感触。2019年年初,他从广东来到新疆,分配到了萨尔布拉克边境派出所,作为广东人,他自认为对蚊虫的抵抗力优于其他人,于是主动申请到科克托海边境警务站工作。
起初几天,蒋霜禧只是觉得蚊虫多,偶尔被咬几口也正常。到第五天的时候,他感觉身体不适,最终被强制换勤。回到哈巴河县,他住院治疗一周后,身体才调整过来。
“对于科克托海的蚊虫,我是服了。”蒋霜禧拿出手机,向我们展示当时他身上被蚊虫刻上的“勋章”。而像蒋霜禧这样的事例,在科克托海边境警务站的“史册”里还有很多。
在警务站,笔者看到了两个特质的狗窝,三面都是密封的彩钢板,设门的一侧,是一块密度很细的麻纺布,这是用来防止蚊虫攻击护卫犬的,即使这么严密的布防,去年警务室还有两条护院犬被咬死。
在警务站,笔者还体验了民警的“特殊”装备——防蚊服。每次巡逻和查缉之前,大家首要工作就是相互检查防蚊服的密封性,手足喷涂驱蚊药,即使这样,有时候仍然抵挡不住蚊虫的攻击。
即将离开时,一名护边员拿出手机,向笔者展示了以前巡逻期间拍摄的一张照片,“蚊虫季节,我曾一巴掌拍死了近百只蚊子。”
采访手记:
离开科克托海边境警务站,透过车窗,我看见一名民警带领2名护边员手持国旗巡逻前行。远远见到我们的车辆,他们立即驻足转向,向我们敬礼!此刻,我仿佛明白了,是什么让他们在这里斗“天”、斗“地”、斗“蚊虫”。坐在车里,我举起右手,默默地向他们回礼,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