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他熟悉边境线的一草一木
来源:新疆平安网   发布时间: 2021-04-09 19:06:44  作者:马芳 贺志强 胡春雨

2020年12月20日凌晨4时,在边境线上,一支护边员队伍正顶着凌冽的寒风走在巡逻路上。

这是一段山路,山坡陡、碎石多,积雪覆盖在上面,每走一步脚下的碎石都会不断向下滑落,稍不留意就会滑倒。在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下,他们艰难地向前挪动脚步,每个人的棉帽和围脖上都裹满了一层霜。

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时拿起望远镜四处瞭望。他叫巴特巴衣尔,是塔城地区塔城市二工镇护边员,57岁的他步伐有力,时常提醒后面的队员注意脚下碎石。

巴特巴衣尔(前一)带领队巡逻

2小时后,他们回到驻地。那天是换勤的日子,有好多事要处理。巴特巴衣尔简单洗漱了一下,对着女队员宿舍呼唤妻子沙依拉古丽:“今天换勤,做做准备,中午做一顿抓饭,慰劳慰劳大家。”

转过身,巴特巴衣尔走进男队员宿舍,“大家快起床,赶紧收拾收拾。”

大家起床、打扫卫生、做饭、喂狗,一切井然有序。

巡逻前,妻子为巴特巴衣尔整理好装备

9时,巴特巴衣尔在院内吹响哨子,所有护边员列队集合。在国歌声中,国旗冉冉升起,大家高声唱着国歌。“每当这个时候,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激动。国旗在这里升起,脚下就是我们的国土。为祖国守边关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巴特巴衣尔说。

谈到守边护边的经历,巴特巴衣尔来了精神。“我1979年成为牧场民兵,从那时起就一直当护边员。当时的条件比现在差很多,基本没有路,巡逻全靠徒步和骑马,也没有手机和对讲机,唯一的通讯工具就是一部有线电话,走到哪就把电话和电话线背到哪。”巴特巴衣尔用一口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说道,现在国家给护边员的政策好得很,盖了执勤房、通了电暖,生活用品、食物每周都定期送上来,还配备了现代化装备。

“这说明啥,说明国家越来越富强了!”巴特巴衣尔说。

巴特巴衣尔是土生土长的塔城人,父辈们一直生活在这里,放牧的草场距离边境线很近,以牧代巡、以牧代守是这里牧民生活的常态。巴特巴衣尔3岁起就跟随父亲在马背上放牧,对边境线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

巴特巴衣尔说:“父亲从小就教育我,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中国,有国才有家,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后来,15岁的巴特巴衣尔加入护边员队伍,至今已有42年。队员们说,他就像一张“活”地图,哪里经常出没野生动物、哪一处存在风险隐患、哪一块草场的牲畜易抵边,他都知道。

巴特巴衣尔在巡逻中瞭望

2020年深秋,巴特巴衣尔带队巡逻时远远看到牧民阿某奔跑着,似乎在找什么。巴特巴衣尔带队追去,原来,阿某带着羊群迁徙途中丢了4只羊。“我是给别人放牧的,这4只羊要是丢了,要赔不少钱。这可怎么办,一年都白干了……”阿某着急地说。

巴特巴衣尔安抚阿某:“你别急,一定能给你找回来。”他急忙叮嘱巡逻队员分头寻找,经过两个小时的搜寻,他们发现距边境线不足1公里的地方有几只无人看管的羊只在觅食,稍不注意就会抵边越境。巴特巴衣尔悄声穿插到羊群侧面,小心翼翼地将羊群赶回安全地带,送到牧民身边。

2017年,在巴特巴衣尔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女儿、小儿子、弟弟、妹妹、妹夫都加入了护边员队伍。

妻子沙依拉古丽和巴特巴衣尔在同一执勤点,却是不同班组,平时聚少离多。

提起巴特巴衣尔,沙依拉古丽有一肚子委屈,“他在山上一呆就是三四个月,家里的事全靠我自己。三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有一次,一岁多的女儿得了肺炎住院,我既要照顾女儿又要照顾三岁的大儿子,实在忙不过来了,我托人捎话让他回来,但是他说上面离不开人。没办法,我就把大儿子带给他,每天他就带着儿子巡逻,半个月后儿子回来,又黑又瘦,我都认不出来了。”沙依拉古丽抬起胳膊擦了擦眼泪。

巴特巴衣尔一家七口

木拉尔别克是执勤点年龄最小的护边员,今年22岁,去年刚刚加入护边员队伍。

每次外出巡逻,巴特巴衣尔都会带上他,让他多出去走走、看看,把知道的都教给他,希望他能尽快适应和熟悉工作,少走一些弯路。木拉尔别克对巴特巴衣尔非常敬重,他说:“巴大叔每次都走在我们前面,护着我们。他教会了我很多,让我知道巡边工作虽然苦,但是绝不能偷懒,因为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巡逻休息期间,巴特巴衣尔(中)向队员介绍情况

巴特巴衣尔说:“把边境守好是我的任务。我现在就想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继续干好护边工作。”

责任编辑:吴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