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记者来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阳霞镇博斯坦村,虽已立冬,但这里的秋天还没走,棉桃朵朵,一片银海;冬麦葱郁,绿映条田;胡杨披金,层林尽染……目之所及,美如诗画。
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政法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奋斗耕耘了4年。
扶贫项目落地生根,惠民政策持续发力,2018年,博斯坦村2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3750元增长到13172元。
交上脱贫攻坚成绩单,又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推动就业,精准服务,探索善治,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创业就业天地宽
村委会旁有一家“感恩理发店”,33岁的木沙·吾守尔是老板。如今生活好了,村民开始注重形象,小店生意红火,每天进账近300元。
店名有故事。7月初,木沙向“博斯坦村创业启动基金”借款1万元,工作队和村两委免费给他提供门面房、免收水电费。开业当天,他亲手挂上特意定制的招牌,并宣布了“感恩计划”:为全村老人和残疾人免费理发。
“博斯坦村创业启动基金”来自巴州党委政法委机关党员干部的爱心捐助,借款期限1年,不收利息,旨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造血”能力。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帮助5人实现了创业梦想。
有手艺的,靠手艺致富;没手艺的,打工也能挣钱。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松扳着手指给记者细数:“春天育苗,夏天摘果菜、拔杂草,秋天拾棉花,冬天到企业务工。只要勤快,腰包肯定能鼓起来!”
5月,博斯坦村成立转移就业工作站,探索“就地就近、转移输出、居家灵活”就业新路径,一边对接阳霞镇劳务派遣公司,与有用工需求的企业签订定向劳务派遣协议;一边收集有就业意愿的村民信息,帮助联系工作岗位,并提供合同审核等服务。截至11月初,经工作站牵线搭桥,761人找到了“饭碗”,占全村有劳动能力人数的92.5%,确保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努尔敦·艾买提9月底通过工作站接了个“大单”,带着40多人上山捡石头修防洪坝,15天挣了3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努尔敦索性当起了劳务经纪人,组织村里的青壮劳力外出干工程,每人每天能挣三四百元。
贫困户库尔班·尕依提脱贫后,把自家的牛羊托管给合作社,再到合作社打工,每月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
25亩麦田,每月只需花5天打理,其余时间到建筑工地当大工。亚森·司马义不但把自己的“档期”安排得很满,还鼓励妻子到镇上的路通驾校当教练,两口子月入过万。他家120平方米的新房敞亮整洁,厨房里安有净水器和液晶平板抽油烟机。亚森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党员,下一步,他想竞选村干部,为乡亲们多做点事。
绣十字绣,开馕店,摆夜市……村民们挣钱的路子越走越广。在这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村庄,“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应正逐渐显现。
工作队计划明年办件大事:建成占地300亩、存栏5000头肉牛的养殖小区,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村民稳定增收,增强发展后劲。
服务送到心坎上
11月10日,在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吾某向妻子郑重承诺:“我保证再也不喝酒了。”
两人一左一右拉着老党员阿依孜姆罕·萨吾提的手,“没有您,我们这个家就散了。”
吾某整日游手好闲,嗜酒如命,其妻不堪生活重负,提出离婚。阿依孜姆罕说和时对症下药:“喝酒伤身又费钱,吵架多了伤感情,夫妻同心才能把日子过好。”
吾某低头认错,两人和好,打算一起去县城打工。
工作队在公共法律服务站专设“党员说事点”,聘请6名德高望重的无职党员轮流值班,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化解群众“闹心事”。服务站内还有信访接待室、人民调解室、法官工作室,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不久前,人民调解员柔鲜古丽·毛来科成功调解一起果园承包纠纷。
2019年12月,村民乌某将1.5亩果园转包给邻村的玉某,双方约定费用为3500元,玉某先期支付了2500元。之后玉某一直没去果园,乌某只好代为管护,今年8月又将果园转包给本村另一村民。玉某得知后找乌某理论:要么交果园,要么还钱。
柔鲜古丽主持调解,先说“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的道理,再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条款。最终,玉某放弃果园,乌某扣除500元管护费,向其退还2000元。
工作队将每月第一个星期六定为“法律宣传咨询日”,派驻法官和村法律顾问到村民夜校讲法治课、解答法律疑问、提供法律援助,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法在身边”。
7月,村群众工作站成立,开通民生热线,24小时受理困难诉求,办理民生事务,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历时4个月,与10名债务人斗智斗勇,帮吾某追回12.8万元欠款;查阅土地登记档案,请相关部门实地测量,解决了困扰巴某多年的土地面积确认问题……今年以来,全村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6起,解决困难诉求638件。
善治提振精气神
“遵国法,守村规,公共财,不可毁;学科学,重教育,反邪教,不迷信……”11月12日上午,博斯坦村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跟着老师一字一句认读,目光专注,声音朗朗。
这是工作队编制的村规民约“三字经”,摆脱了以往村规民约生硬、枯燥的形式,读着顺口有趣,听着易懂好记,内容涉及遵纪守法、科学发展、文明新风、道德礼仪、环境卫生等方面,紧贴农村生活,十分接地气。
村规民约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有的村民对环境治理提出意见,有的村民建议加强群防群治工作,这些都被编进了“三字经”——“讲卫生,爱环境,乱堆占,不可为;村综治,群防控,义勇为,不旁观。”
从入耳入眼到入脑入心,村规民约“三字经”已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悄然提升着乡村的“颜值”和“气质”。
走在村里,道路平坦、巷道规整、路灯明亮、树木林立,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干净净,院内住宅、菜园、棚圈分区合理,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近年来,工作队兴建村民活动中心、健身广场、图书室和农家书屋,每周开展“国旗下宣讲”,村干部讲惠民政策,“四老”人员讲家乡变化,致富带头人讲创业经历,引导大家学习知识技能,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今年9月,18岁的美合日阿依·巴图尔考取温州大学,工作队队员敲锣打鼓上门送录取通知书、助学金。左邻右舍羡慕不已,纷纷叮嘱自家孩子:“好好学习,以后也要考大学!”
目前,博斯坦村适龄儿童入学入园率达100%。4人上内高班,25人就读大学,成为全村的骄傲。
有人出去看世界,也有人回来反哺家乡。7月,则莱罕·艾萨从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博斯坦村,成为轮台县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她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从内初班到内高班,再到读大学,我一直享受着国家教育惠民政策,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伯伯说,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走得更长远。”
则莱罕口中的“伯伯”,是巴州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俱伟。两家2018年结为亲戚以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如一家。俱伟经常通过打电话、发微信、走访探望等形式,了解则莱罕家的生产生活和她的学习情况,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鼓励则莱罕一家成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模范之家。则莱罕一家在俱伟的引导下,在村里时时走在前列、事事作好表率。
则莱罕上大学期间,每年利用寒暑假回家,带领村民学习新疆“四史”,开办“假期课堂”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并将自己在外求学的照片和视频做成PPT,告诉大家“爱拼才会赢”。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则莱罕给自己定下目标:帮助更多的孩子怀揣知识走出乡村,敢于拥有梦想、实践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