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记者走进克拉玛依市银河路街道和谐家园社区“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以下简称“阳光巴郎”),很快被各类极具特色的服务板块所吸引,这是克拉玛依市委政法委驻和谐家园社区“访惠聚”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与社区联手打造的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项目。它不仅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让孩子们有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当日18时30分,放学回到社区的孩子们背着书包,三三两两步入“阳光巴郎”,不一会儿,里面传出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回应民需
和谐家园社区是克拉玛依市为外来务工人员修建的公租房小区,外来人口占70%以上。
“我们文化水平不高,整天忙工作,很少有时间管孩子。”“我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我们很担心他们的学习。”……今年年初,工作队队员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很多家长都为如何更好地教育照顾孩子伤脑筋。
“我们认真梳理了各个家庭的情况,发现很多孩子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与心理方面很少受到重视。”和谐家园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韩胜辉说,于是,工作队决定和社区一起打造‘阳光巴郎’,为家长们解除后顾之忧。
“阳光巴郎”项目是自治区团委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的青少年群体关爱帮扶重点项目,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想引导、学习生活、身心健康、自护教育、社会融入、法治思维等方面的专业化、个性化社会服务。2019年,该项目在乌鲁木齐试点开展活动。工作队和社区“两委”随即向自治区团委发出申请。
今年6月,工作队与和谐家园社区“牵手”尚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阳光巴郎”项目正式启动。
“工作队和社区协助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现在的活动场地,位于社区居委会一楼,是面积最大、采光最好的房间。”尚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郭雅璐说。
“社区里有青少年之家了!”这一消息很快在居民间传开,尤其是“六点半课堂”板块,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多样服务
记者在“阳光巴郎”里看到,除了“六点半课堂”之外,还有青少年群体个案服务与管理、法治宣传教育、共青团爱心生日会、民族团结系列等板块 ,为青少年提供文化学习、同龄群体交往、城市融入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服务,在满足孩子们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帮助其更好地和父母沟通互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前不久,在“阳光巴郎”,社工老师为小朋友们举行了集体生日会,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蛋糕、做游戏,11岁的豆豆(化名)是“小寿星”之一。他去年从四川来到克拉玛依,其父母从事餐饮工作,平时几乎顾不上管他,豆豆觉得很孤单。“阳光巴郎”成立后,他成了这里的“常客”。
“在国学课上,我学会了背《三字经》;在读书分享会上,我第一次上台给大家讲故事,现在我还学会了跳街舞……”豆豆开心地说着自己的收获和变化。
豆豆的母亲李莉香多次受邀到“阳光巴郎”,参加专题讲座和亲子活动。她说,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通过“阳光巴郎”,自己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交流方法等方面得到了许多启示。
截至目前,“阳光巴郎”共开展各类活动80余场,直接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达3700多人(次)。
重拾“阳光”
“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等特殊孩子的心理很敏感,我们通过引入专业的社工组织,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专项服务和引导,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我们工作队还不断将相关经费投入‘阳光巴郎’项目,为教育硬件提升和丰富服务形式给予全力支持。”工作队副队长杨尚说。
康康(化名)在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升入初中后,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成绩下滑得比较厉害。父母的责备、内心的自卑让他失去了笑容,即使假期也不愿出门玩。
“批评过,也劝导过,但娃娃还是闷闷不乐,现在连学都不愿意上,我们该咋办?”今年6月的一天,康康的父母找到工作队和社区求助。
“阳光巴郎”青少年群体个案服务与管理板块让康康一家看到了希望。该项目聘请10名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一人一策”心理帮扶方案。
在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下,康康开始敞开心扉、表达自我。与此同时,心理咨询老师与其父母、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多方形成合力帮助他打开心结。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康康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在“阳光巴郎”重拾“阳光”的不止康康,截至目前,已有30多名孩子在“阳光巴郎”获得心理帮助。
“我们会结合孩子和家长的需求,不断完善‘阳光巴郎’各板块服务内容,将其打造成孩子们的学习园地和快乐的港湾,为家长起到很好的后盾支撑作用,让他们为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打拼。”韩胜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