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

探秘新疆缉毒民警背后的故事

来源:法制网   发布时间: 2020-06-24 16:58:15  作者:潘从武 陈泽华

他们每天行走在“刀尖”上,用生命和智慧捍卫着社会的安宁,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缉毒警察。近日,记者走进新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探秘缉毒民警背后的故事。

“刀尖”上行走

14年前,20多岁的杨辉(化名)进入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工作。

“从事缉毒工作如同进了一个圈子,圈子里只有3种人:缉毒警、毒贩和瘾君子。” 杨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4年来,他参与抓获了500多名吸贩毒人员。他们中既有家徒四壁的无业人员,也有资产雄厚的经商者,还有演员等。

“案件侦查的变数很大,谁都预料不到毒贩下一步会干啥,这些都要靠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和应变能力去应对。” 杨辉说,查办毒品案件很苦,没有白天黑夜,特别是蹲守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一刻也不能出错;抓捕的时候,一点疏漏就可能危及自己和战友的生命,可以说缉毒警察是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

2008年11月的一次抓捕,杨辉至今难忘,虽然事隔12年,但对杨辉来说犹如昨天,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冬日的凌晨,杨辉和3名同事先驾驶一辆私家车,后搭乘一辆出租车跟踪犯罪嫌疑人车辆,被嫌疑人察觉,对方电话叫来五六名同伙,手持砍刀攻击民警和出租车司机,一名民警和出租车司机受伤。

杨辉鸣枪示警后,犯罪嫌疑人驾车逃离。一周后,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抓获。这次经历对杨辉触动很大,他时刻以此警醒自己和新来的战友,在缉毒工作中要谨慎再谨慎。

毒品犯罪是重罪,毒贩一旦被抓住,很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他们往往拼死反抗。然而,破获毒品犯罪案件最重要的就是人赃俱获,需要与毒贩近距离接触。因此,缉毒警察面临的危险是真真切切的。

“我们都在研究揣摩彼此,毒贩也记脸、记车号。”杨辉说,因此,缉毒警察必须有缜密的思维、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这样在侦查时才不会暴露身份。

生命之托的信任

从警11年的马明(化名)是乌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二大队民警,2017年的一起案子对他触动极大。

2017年5月初,二大队民警在工作中得到一条线索,有一批毒品将从四川成都通过快递的方式运到乌鲁木齐。当月28日,马明和同事们乔装成快递员给犯罪嫌疑人送货,可狡猾的犯罪嫌疑人一再变更收货地点。

蹲守民警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并抓获了毒贩叶某。在其身上,民警找到了一串钥匙,由此判断叶某还有藏毒房间。果然,在叶某另外一处租住房内,民警查获了300克冰毒。

拒不承认犯罪事实的叶某再三表示要和带队领导单独谈谈。当房间里只有他和缉毒队长时,叶某压低声音对缉毒队长说,只要放了自己,就给他30万元。这样的情景缉毒队长并非第一次遇到,他开启了手机录音,将对方的话全部录了下来。在证据面前,叶某交代了全部事实。

“干我们这行,就要经得住诱惑,如果没有百毒不侵的意志,就做不好缉毒工作。” 马明说。

提到队友,马明感慨地说,缉毒民警之间的感情是深沉而真挚的,“在抓捕现场,我们之所以冲在前面,就是因为敢把后背交给战友,相信有战友帮我看着后面,保证我的安全,这是生命之托,这种彼此之间的信任是这支队伍最宝贵的东西。”

舍小家的无奈

杨辉家离单位只有两公里,走路20分钟,开车5分钟就可以到家,即便这样,他一周或半个月才能回去一次。

“我女儿今年12岁,和我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爸爸,今天你回不回来?’‘爸爸,你为什么老加班?’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说到孩子,杨辉感到无奈、心酸。

这样的经历,每位缉毒民警都深有体会。

今年34岁的段新刚(化名), 毕业于中国刑警学院,从警11年,现在是禁毒支队三大队民警。“当缉毒警察的那一天,我就知道今后会亏欠家人很多。每次回到家,不管多累,我都会多做些家务来减轻心里的愧疚。我相信,这是绝大多数缉毒民警生活的写照。”段新刚说。

责任编辑:石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