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纯净,草场碧绿,牛羊成群。
初夏时节,行走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科克亚尔柯尔克孜民族乡科克亚尔村,处处能感受到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热情和干劲。在这里,一场场脱贫攻坚战,托起了雪域高原百姓的致富梦。
改变传统:增加牦牛附加值
科克亚尔村位于“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下,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对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牦牛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饭碗”。千百年来,村民吃的是牦牛肉,喝的是牦牛奶,穿的是牦牛皮衣,运输、耕地也靠牦牛……然而,传统的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不开发地下资源、少发展工业产业的条件下,如何利用牦牛养殖走出一条致富路?2018年,该乡政法部门脱贫攻坚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队员进驻该村后,和村“两委”成员一起思考这一问题。
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增加牦牛养殖附加值。思想认识统一后,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成员鼓励部分村民先行先试。
2018年,看到村里一些人靠养殖牦牛走上致富路,村民多力坤·贾帕尔向亲戚借了5万元,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申请贷款5万元,买了10头母牦牛,加入当地一家牦牛养殖合作社。当年,他家的10头母牦牛都产仔了。2019年,靠养殖牦牛,多力坤还清了贷款。
如今,多力坤家有30头牦牛,每年出售牦牛可赚三四万元。
“去年,我家牦牛身上长了虫,我不知道怎么处理。工作队队员到县城买来药,给牦牛驱虫,帮了我大忙。”多力坤说,到了冬季,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谁家缺草料都会作登记,想办法解决。此外,还会请来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养殖技术。
“以前,养大一头牦牛需要5年时间,现在加入合作社后,有了科学的喂养方法,养大一头牦牛只需要3年。”村民开迪西·图尔荪说,以前村民们把牦牛都卖给外地人,一头牦牛只能卖七八千元,现在把牦牛宰杀后由合作社统一运到县城去卖,一头牦牛可以多卖近3000元。
“2019年,我家卖掉了4头牦牛,收入4万多元,今年还有5头牦牛可以卖。”开迪西自豪地说。
为更好地发展牦牛养殖业,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推广划区轮牧、高效养殖等适用技术,并与知名科研院校合作,进行高原畜产品研发……
用全产业链思维推进牦牛养殖提质增效、牦牛产业转型升级。如今,牦牛奶、牦牛肉、牦牛皮、牦牛角、牦牛绒、牦牛骨,都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养了大半辈子牦牛,现在才知道牦牛浑身都是宝。我要养好牦牛,把日子过得更好。”多力坤憧憬着。
特色种植:“冰川土豆”受青睐
科克亚尔村村民世代过着游牧生活,除了放牧很少有其他就业技能,工作队队员与村“两委”成员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思路,一方面通过宣讲动员、评比展示等方式,鼓励引导村民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营造出“争贫可耻、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讲解高原特色养殖种植技术。
为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帕米尔高原的旅游产业,积极引导农牧民种植营养价值和售价都较高的红皮土豆、黑皮土豆。
今年45岁的村民吉米亚提·铁兰给记者算起了账:“黑皮土豆和红皮土豆的价格比普通土豆高出5倍,这样一算,今年仅黑皮土豆一项,我家就能比去年增加2-3万元收入。”
在吉米亚提新盖的安居富民房里,看着墙上挂着的“脱贫光荣户”荣誉奖章,他对记者说:“明年家里的10亩地要全部改种土豆。”
土地没有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当地村民种植的黑皮土豆、红皮土豆符合有机标准,都是绿色产品,每公斤在当地售价5-6元,这一优势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
“我们已经打造出‘冰川土豆’这一地域品牌,现在从购买土豆种子到种植再到销售,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帮助,产品由电子商务企业包销。2018年,在首届‘喀什礼物’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上,“冰川土豆”获得第三名,并被列入2019年阿里巴巴新疆兴农扶贫项目。”科克亚尔柯尔克孜民族乡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赵宇新说。
借着“冰川土豆”的美名,科克亚尔村由以前的“贫困村”变成“示范村”,很多村民都来这里学习“冰川土豆”的种植技术。
目前,科克亚尔村“冰川土豆”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亩,年产量近250吨,不论是线上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还是来到当地的游客,都对“冰川土豆”很感兴趣。
内生动力:人人奔向致富路
“现在我当了护边员,儿子也是护边员,两人加起来每月有5200元收入。”村民比比哈力且·萨迪克说,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心里踏实多了,每个人都找事情做,日子越过越好。
比比哈力且的妻子艾沙·塔西坦今年47岁,在离家不远的卡拉苏口岸开了一家饭馆。
5月初,记者走进她的餐馆。餐馆面积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拉条子、炒面片、大盘鸡以及各种炒菜品种丰富。
凭着自己的手艺,艾沙不仅让家里的生活好了起来,还成了村里妇女争相学习的榜样。
艾沙家有4口人,以前全靠她和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经济负担很重。2018年,工作队和村“两委”了解情况后,想方设法帮她家脱贫致富。
艾沙会做拉面,曾在塔县的美食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为什么不自己开一家面馆呢?”工作队队员的这句话,一下子打开了艾沙的思路,她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想法很好,但因为没有资金、场地等,艾沙很苦恼。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得知后,多方奔走帮其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工作队队员还为她讲解相关法规和政策,帮她咨询办理各种手续的流程……
2018年10月,艾沙的餐馆开了起来。
从下决心脱贫,到选址开店,前后近一年时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艾沙都没有想过放弃。现在,饭馆生意很红火,每年有五六万元收入。
“多亏了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我不光要当致富带头人,还要把自己的经历告诉身边人,只要肯努力,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艾沙说。
2019年,在工作队成员的介绍下,艾沙的女儿在卡拉苏口岸找到了一份货管员的工作,每月有2800元收入。
一家4口人,在脱贫致富的路上,铆足了劲往前跑。
“扶贫就是要把村民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一旦有了脱贫的内生动力,很多困难便迎刃而解。” 赵宇新说。
2019年,科克亚尔村整村脱贫。
如今科克亚尔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家住上了安居富民房,村民们个个奔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