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艾日克村:找到“好路子” 拔掉“穷根子”
来源:新疆法制报   发布时间: 2020-06-02 18:55:43  作者: 陈泽华 田小雯 许鹏翔

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大棚内,豇豆、辣椒、茄子等蔬菜长势喜人;田间、果园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初夏时节的喀什地区疏附县布拉克苏乡英艾日克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往,该村村民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种植结构单一且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不高。2018年以来,在疏附县公安局脱贫攻坚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学习新技术,发展大棚蔬菜、搞特色养殖、在家门口工厂上班,用勤劳的双手让日子越过越好。

艾沙江·阿不都克热木在修理机器

从“门外汉”到种植达人

今年53岁的村民阿布都艾尼·艾伟拉是村里第一个修建拱棚种植蔬菜的。

“这边是辣子、西红柿,那边有茄子、莲花白、南瓜……我从没想过,自己会种这么多蔬菜。”在蔬菜大棚,阿布都艾尼自豪地给记者介绍。

“以前,家里每月光买菜就要花三四百元,现在省了买菜钱,一年还能挣一万多元,而我建拱棚只花了1000多元,这笔账咋算都值。”阿布都艾尼笑着说。

2018年工作队进驻该村,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了工作队最关心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工作队队员提出了想法:让有意愿的村民尝试种蔬菜。

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工作队队员自掏腰包买来蔬菜种子,邀请村里的种植能手做技术顾问,并将培育好的菜苗发放到村民手中。村民们吃不完的菜,工作队队员联系有关企业全部按市场价收购。

种植有方向、技术有人帮、销路有保障,这让阿布都艾尼和其他村民心里有底。

然而,阿布都艾尼的种植之路并不顺利。

2018年6月的一天,阿布都艾尼去地里干活,看到很多辣椒苗都蔫了,他赶紧找工作队队员,最后经技术人员查看,才发现辣椒得了病虫害。工作队队员便买来莲花白菜苗,重新帮阿布都艾尼种上。

有了前车之鉴,阿布都艾尼对种的蔬菜更上心了,严格按照技术人员讲的方法,浇水、施肥、管理,辛苦付出总算有了回报。

当年茄子收入4000多元、西红柿收入2000多元、莲花白收入3000多元……一亩多菜地给阿布都艾尼带来近万元利润。

为确保种植收益,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成员邀请县里的农业技术人员专门开办“田间课堂”,从选种、培育、管理等各个环节为村民讲解蔬菜种植管理技术,提高村民种植水平。同时,大力推广产量高、品质好、受市场欢迎的蔬菜品种,并常态化开展田间“巡视”。

阿布都艾尼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从未种过菜,如今在工作队队员的帮助下,他成了村里的蔬菜种植带头人,家里有5个蔬菜大棚。

尝到甜头的阿布都艾尼又有了“小目标”,“种菜是一门技术活,我还要多学习,扩大种植规模,争取把日子过得更好。”阿布都艾尼信心十足。

目前,英艾日克村蔬菜种植面积千余亩,很多村民通过种植蔬菜脱贫增收。

村民家门口当工人

“小时侯,就想着长大了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挣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结婚后除了种地,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赚钱,一下子觉得日子有了奔头。”村民艾沙江·阿不都克热木喜上眉梢。

艾沙江今年30岁,是一名泥瓦工,除了家里的2亩地,他每年在乡里打零工,有2万多元收入,一家人生活不富裕。

“你想不想去纺织厂上班?”2018年5月的一天,工作队队员对艾沙江说。

“想啊,可我啥都不会。”艾沙江有点沮丧。

“工厂负责技术培训,只要你肯学。”工作队队员的话,让艾沙江喜出望外。他和妻子商量后,第二天便来到离家不远的东湖兴纺织有限公司。

经过3个月的培训,艾沙江成为纺织公司前纺车间的一名机修工,每月能拿3500元工资。

机器轰鸣,秩序井然,工人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各种机械……近日,记者走进艾沙江工作的纺织公司车间内,看到他正在维修一台发生故障的机器。

“刚来时,虽然经过培训,但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就跟着师傅学。”如今,经过一年多的磨砺,艾沙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所有机器的日常维修、抢修、定期加油、大修等,全都由包括他在内的十几个人完成。

“以前种地、打零工,一到冬天只能闲着,现在有技术了,到了冬天也不愁没活干!”艾沙江说。

2018年9月,艾沙江的妻子买热叶木古丽·阿不都克热木把孩子送到村里的托儿所,在工作队队员的介绍下,她到村委会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只有找到‘好路子’,开对‘药方子’,才能真正拔掉‘穷根子’。我们从转变村民观念入手,在全村尤其在年轻人当中大力开展以‘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产业技能’为主要模式的培训,与企业签订长期劳务合作协议,为培训合格的学员提供就业岗位,力争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全家脱贫的效果。”工作队负责人、疏附县公安局副局长张伟说。

现在,村里有20多个和艾沙江一样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

特色养殖走上致富路

“我刚卖掉了20只鹅,净赚1600多元。”5月12日,村民塔吉姑丽·亚库甫自豪地说。

塔吉姑丽家有3口人,2亩地,丈夫身体不好,家里仅靠她一人干活。

2018年10月,工作队队员入户走访时,塔吉姑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想养鹅,但家里没有钱。”工作队队员决定在鹅苗、饲料、技术和销售方面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

按照规定,保底售价每只80元,塔吉姑丽不承担任何风险,只需购买鹅苗、饲料便可以了。

说干就干。塔吉姑丽的钱不够,工作队队员一起凑;没有技术,工作队队员带着她去养殖公司学;养鹅需要专门的圈舍,塔吉姑丽买来材料后,工作队队员带领工人无偿为其盖了两间。

养殖公司先垫资提供饲料,定期召开技术培训会,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鹅养成后由养殖公司统一回收。有了政策支持,塔吉姑丽干劲十足。工作队队员则主动帮其联系养殖公司,协调各项手续,确保项目稳妥落地。

经过半年的努力,塔吉姑丽共出售70多只鹅,获利5000多元。

良好的示范效应,是开启致富之门最好的钥匙。

看到塔吉姑丽养鹅效益好,很多村民前来参观学习。今年4月初,已有十几户村民找到村委会和工作队要求养鹅,并签订了养殖合同。

“当初是工作队队员和村里的领导帮我走上了致富路,其他村民想学,我把知道的全都教给他们。”塔吉姑丽言语朴实而真切。

除了养鹅以外,塔吉姑丽还养起了牛、羊、鸽子、兔子,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致富能手。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断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这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张伟说。

两年多来,英艾日克村发生了很多可喜变化。2019年,该村整村脱贫。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与村民共同勾勒的美好生活图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村民们过上好日子的信心越来越足。

责任编辑:李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