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朝日升起。
铁道线上,一列火车飞驰通过。
旁边绿油油的麦田里,百姓弯腰在农田,与数十米远的铁路泾渭分明。
有一位老民警,即使将要步入花甲之年,依然坚定如松的守护着线路的安全。
他,就是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库尔勒公安处焉耆站派出所民警沈发德。
戈壁坚守
青山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989年9月,23岁的沈发德进入库尔勒公安段乌斯特车站派出所。这里是一片戈壁滩,四周荒无人烟,除了山就是草场。年轻的沈发德从这里开启他的职业生涯,描绘他心中的家园蓝图。
几个年轻小伙儿住在砖混结构的平房宿舍里,那6间房屋是方圆百公里内的唯一居住区。屋内有电没有水。
为了满足日常做饭洗漱等生活用水,沈发德和战友每天到一公里外的水井拉水,推车上一次只能装一个500公斤的汽油桶,控制用水的情况下每天需要往返4次。
小食堂的蔬菜每周下山采购一次,一次采买一个星期的菜量存放在储藏室,房间内的温度一年四季低温,夏季达零下3度,冬季达零下17度,对于蔬菜来说是一个天然的冰箱。
沈发德和战友成了山下百姓口中“最特殊”的警察——夏天穿棉服的警察。
忠诚履职
巡线穿隧道,冰寒风似刀。
奎先隧道位于海拔3470米的奎先达坂上,全长6152米,是中国海拔最长的隧道之一,因为修建在冰达坂上,外称“水晶宫”。
同时也是南疆铁路鱼焉线上重要的咽喉隧道,出疆和疆内列车都从此处通过,日均接发列车达5趟、货车17趟。
长达6公里的隧道内温度比外面还要低3至4度。沈发德的职责是巡查铁路线路安全,奎先隧道是沈发德每天必巡的区段。
700多个日夜的巡守后,持续缺氧使得沈发德的高山反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
1991年7月一天的早晨,起床后的沈发德突感嗓子疼痛难忍,吃饭喝水吞咽困难,本以为扛上两天就会好,后来却疼痛严重到无法入睡,马上下山治疗。
医生初诊为炎症,打青霉素15天后症状没有消除,反而高烧到39.5度,嗓子内的脓包已经肿胀到口水都无法下咽,喉咙穿孔即将危及生命,医生马上改变诊疗方案,加大输液剂量治疗后,体温才恢复正常,倔强的他下了病床就又上了山。
时隔数月后,沈发德身体再次呈现高山反应状态,所领导考虑他的身体健康状况,调离他到山下焉耆车站派出所调养。
“活地图”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91年10月,沈发德到焉耆车站派出所以后的4年时间中,沈发德走遍了焉耆所辖区线路的乡镇、中小学校、厂矿企业和桥梁、涵洞,将直线距离50.046公里的铁路线路巡视了上千遍,步巡里数达6000多公里。
根据线路两侧居民聚集、农作物种植密集、机动车频繁通过道口、焉耆县多民族群众生活习惯、农作物耕种季节差异、务工人员的季节流动性等特点开创了线路治安防控9字工作法,即“勤跑腿、细查看、多总结”。
工作日志记了8本,巡查发现铁路治安隐患290余处,向责任单位下发整改法律文书104份。
8本工作日志上每一页都记载着辖区线路的区段里标、详细到街道的村庄分布点、防护网、枯草隐患等,各种乡镇和人员信息全部储存在他的大脑中,只需要一个名字就能搜索出对应的地点和人物关系。
1994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沈发德巡线结束准备返回派出所时,路遇一位村民拉着他说,发现1名4岁左右的小孩在铁路边玩耍,身边不见大人看护。彼时天就快黑了,他迅速找到小孩,孩子看到警察哇哇大哭,说自己找不到妈妈了。
沈发德仔细观看后,想起来孩子是包尔海乡岱尔斯村村民王大旺的儿子。
那个年代手机还没普及,沈发德开车就往王大旺家里赶。家里没人,直到一个小时后,孩子的妈妈回来,才知道孩子“丢”了。
原来孩子妈妈生病住院,爸爸第一次带着儿子一起下地,傍晚回家时忘记白天带儿子出门,将儿子遗忘在了线路旁。
彰显忠诚
春风吹战鼓擂,中年再请战。
2001年5月,巴仑台车站派出所撤站,合并到原和静车站派出所,成为和静所的一个警务区。有着丰富山区工作经验的沈发德再次向所领导申请,请战到巴仑台警务区开展线路治安防控工作,并在那一年写下入党申请书。
使命的召唤使他强烈的想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03年,等到家中的儿子的病情稍稳定可以入学时,组织上同意了他的申请,他又上了山。这一次一呆就是8年。
这8年时间里,他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也成了线路两侧百姓的贴心人。
2005年8月11日,一名旅客在巴仑台站列车站停下站台买东西时将钱包丢失,接到求助后,沈发德自掏现金,安排旅客在车站附近旅社住下,等候第二天的火车回家,然后逐米排查铁路,找回了旅客丢失的460元现金。
2007年1月7日,辖区福利厂一名职工怀揣2万元现金准备到乌鲁木齐购买器材,在火车上上厕所时将现金掉到车下。接到报警的当天晚上,沈发德和战友从凌晨1点一直找到凌晨7点,夜间徒步10公里,将2万元现金全部找到返回。
使命担当
义无反顾揽守163公里线路。
2011年12月,沈发德从一名公安干警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激发了他更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下山后的他揽下了原和静车站派出所辖区鱼焉线163.345公里线路的治安防控。
彼时已经46岁的他和年轻人一起日日奔走在铁路线上,每日行走时间不少于6小时,日均步数不低于3万步,4年时间磨破了6双球鞋。
协助牧民转场骆驼、牛、马、羊等大牲畜近20万只,联合和静县各乡镇综治部门在各乡村开展爱路护路专场宣传教育 110余场次,发放护路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与牧民签订安全协议680余份,全力保障鱼焉线客货列车的安全畅通。
从警31年,南疆铁路从绿皮车到绿巨人,城市与城市的时间缩短、不同地域的人走的更近、牧民的生活也更加便利。
这些年来,不管是山上还是山下、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老沈守护旅客平安出行的初心。
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兢兢业业,即便是多年长时间的奔走使得他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病,也没有使他停下脚步。
如今已经55岁的他仍然继续行走在南疆铁路线上,就像一颗螺丝钉铆在线路上,辛勤工作,任劳任怨,一心只为确保管内线路平安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