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种养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来源:新疆法制报   发布时间: 2020-04-14 17:01:11  作者:陈泽华 白建飞

人多地少是和田县巴格其镇永安村一大特点。以前,该村以种植核桃、小麦为主,但是近几年核桃价格一直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增长。2018年11月,和田地区和田县公安局“访惠聚”工作队进驻该村后,把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通过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用好“巴掌地” 种菜见效益

“以前,村里很多人家的院子不是荒着,就是随便种点东西,现在情况不一样了。”4月12日,和田县公安局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陶振中说,从2019年开始,永安村经过庭院改造,合理利用土地,家家都腾出了一块“巴掌地”。如何利用好这块地,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是“访惠聚”工作队最关心的问题。

经过多次走访,工作队心里有了底:如果将“巴掌地”改造成小拱棚,种上萝卜、白菜和秋葵等经济价值高的蔬菜,既可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又可以增加收入。为了让村民打消顾虑,工作队队员自掏腰包买来蔬菜种子,邀请村里的种植能手李远堂做技术顾问,并将培育好的菜苗发放到村民手中。

“你们吃不完的菜,我全部按市场价收购。”李远堂向村民承诺。

种植有方向、技术有人帮、销路有保障,这让村民们吃上了“定心丸”,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村民库尔班·阿塔乌拉是村里第一个修建拱棚的人。他在拱棚里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下一茬还准备种秋葵。

“以往我们家每月光买菜就要300元左右,现在省了买菜钱,一年还能挣3000元左右,等于增收6000多元,而我建拱棚只花了175元,这笔账咋算都值。”库尔班笑着说。

“目前,全村已有97户村民将‘巴掌地’改成了小拱棚,按每户增收5000元算,全村一年可增收50万元。”陶振中说。

养好小白兔 踏上脱贫路

“我刚卖掉220只兔子,净赚11000元。”4月12日,永安村村民买提巴克·热杰甫自豪地对来家里参观的邻居说。

买提巴克家有5个孩子,只有2亩地,父母年老多病,家里仅靠他一人打零工维持生活,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2019年10月,和田县委政法委书记沈燕青与其结为亲戚。两人经过考察发现,和田县布扎克乡玉兔养殖基地是和田县扶贫企业,在兔仔、笼具、饲料、技术和销售方面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按照规定,保底售价每公斤8元,养殖户不承担任何风险,只需交10000元购买兔笼子便可以了。

说干就干。买提巴克的钱不够,沈燕青出资10000元。陶振中多次带着买提巴克去玉兔养殖基地学习养殖技术。养兔子需要专门的房子,买提巴克出资5000元买来材料后,工作队队员带领工人无偿为其盖了两间房子。

养殖公司先垫资提供饲料,定期召开技术培训会,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兔子养成后由养殖公司统一回收。

有了政策支持,买提巴克干劲十足。工作队队员则主动帮其联系养殖公司,协调各项手续,确保项目稳妥落地。

经过半年的努力,买提巴克共出售420只兔子,获利21000元。目前,买提巴克又有了自己的“小目标”,扩大养殖规模。

为了增加收入,工作队队员还帮买提巴克的妻子找了一份工作,每月工资1700元,一家人成功脱贫。

良好的示范效应,是开启致富之门最好的钥匙。看到买提巴克养兔子效益好,很多村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今年4月初,已有7户村民找到村委会要求养兔,并签订了养殖合同。

规模化养羊 村民共致富

“我现在养了1000只羊,养好后卖掉,一只可净赚300元左右,1000只大概可挣30万元。”4月11日,永安村坦达尔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热杰普·买提尼亚孜高兴地说。

以前,热杰普从北疆把羊买回来,3个月育肥后再卖到和田市,养殖规模有限。2018年,当地政府鼓励家庭扩大养殖业,并给予无利息小额贷款,工作队队员给热杰普细算了一笔账:从北疆买来羊,90天育肥后再卖到市场,一只羊有300元纯利润,如果养100只羊,3个月就可赚3万元。很快,在工作队队员的鼓励下,热杰普扩大养殖规模,成立了和田县坦达尔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支持热杰普,村委会将村里的垃圾场改造成养殖场,供其使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热杰普的合作社由最初的10只羊,发展到了现在的1000只羊。

看到工作队队员还在为村民如何脱贫而奔波,致富后,热杰普决定无偿向村民传授养羊技术并帮助销售。他先后收村民依明托乎提·图尔荪托乎提等4人为徒弟,在他的带动下,4人都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师徒5人先后为8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成功帮助他们脱贫。为人均收入低的14户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收。

有党的好政策扶持,村民看到了实惠,纷纷到村委会要求向热杰普学习,发展养殖业。截至目前,村里已经有35户家庭和村委会签订了养殖协议。

泥泞的乡村路变成干净平整的柏油路,每户村民家的庭院里种上了蔬菜……两年多来,永安村发生了很多可喜变化。工作队队员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与当地村民共同勾勒的美好生活图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吴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