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马铃薯丰收了,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亲自“代言”,帮村民推销土豆;棉花采摘季到了,工作队组织村民去周边地区摘棉花,拓宽增收渠道;为改变村里的产业结构,工作队在村里建成辣椒滴灌示范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2019年以来,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为驻地脱贫攻坚所做的好事、实事数也数不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工作队已成为各族群众的“主心骨”,引导群众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确保帮扶落到实处,努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地生根。
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多亏了工作队帮我们要回多年的欠款,让我们找回了致富增收的信心!”拜城县赛里木镇硝尔买里村村民库尔班·塔依高兴地说。他的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
那一年,库尔班和儿子一同承包了拜城县某小区的基础维修工程,工程完工后还有5万余元工程款没有结清。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及时打欠条,拖欠的工程款迟迟要不回来。
2019年3月,库尔班将此事反映到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驻拜城县赛里木镇硝尔买里村“访惠聚”工作队。“5万多元对库尔班一家来说是一笔巨款,无论有多难,我们都要帮他们要回这笔钱。”该工作队队长刘钢立刻安排队员再娜甫古丽·买买提负责协调处理此事。
为了要回这笔钱,再娜甫古丽往返拜城县10余趟,找到这项工程的介绍人,又从拜城县建设局找到该工程的验收材料。在她的反复沟通协调下,拖欠了5年的工程款终于如数打到了库尔班的银行卡里。
收到钱后,库尔班第一时间来到工作队驻地,表达自己要通过双手继续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2019年以来,自治区检察院驻赛里木镇的5个“访惠聚”工作队从“扶生活”入手,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帮助其树立信心、排忧解难,既做到雪中送炭,又不忘锦上添花,用好用足扶贫政策。
2019年以来,各工作队整合社会帮扶资源,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向学生赠送书包、文具、图书等约计9200余元,向7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捐款捐物,确保其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积极与残联对接,为5个工作队所驻村的59名残疾群众办理残疾证和免费发放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给予特殊困难群体关心关爱,有效降低因残致贫风险。
把准脱贫攻坚脉搏
“从来没见过用飞机洒农药,真稀罕!”2019年4月24日,面对往返于麦田上空的植保无人机,拜城县赛里木镇英买里村村委会副主任阿皮孜·热合曼和村民议论道。
只听一声“起飞”,一个六旋翼直升机携带10公斤的农药桶飞到空中,在距离地面只有2米多的地方悬停住,开始喷药。355亩的麦田,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作业。
“多亏了工作队帮我们协调联系无人机,价格低廉又方便。”阿皮孜说。
时值农作物打药的最佳时机,工作队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人工喷药作业,每15亩地需要人工3个,工时费240元。用无人机喷药,每15亩地只需10分钟就能完成,每亩收费仅6元。
为群众解决困难,是工作队驻村的使命。工作队充分利用高科技发展种植业,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让贫困群众不仅摘掉“穷帽子”,还能栽下“摇钱树”、捧上“金饭碗”。
2019年以来,自治区检察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坚持精准发力,把准脱贫攻坚工作脉搏,通过转移就业、发展产业、落实项目等方式促脱贫。
5个工作队开展季节性转移就业,共引导200余户200余人去外地拾棉花、摘辣子,通过务工促增收。按劳务费标准测算,仅拾棉花一项就为每个贫困户增加收入8000元以上。自治区检察院驻硝尔买里村“访惠聚”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养牛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户庭院整治、核桃提质增效,还为村集体盖了8间门面房,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吸纳村民就地创业增收。
此外,各工作队还注重增强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对群众免费开展蔬菜、玉米、核桃、黑枸杞种植和牛羊养殖、动物防疫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0场次,培训贫困农民6000余人次,帮助贫困农民提高致富本领,树立致富信心。对有创业愿望及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传授劳动技能,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外出就业或自主创业,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已脱贫人口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