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安网讯 “袋口要扎紧一点,浇水要均匀。”11月2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北大渠乡太平渠村,巴州科技局“访惠聚”驻该村工作队员赵春生正在指导村民们在大棚里做菌包。看着棚里的一簇一簇蘑菇,他和村民一样开心。
刚到村里时,赵春生看到有的村民家地少,靠打零工挣钱收入不稳定,出远门打工又顾不上家里。他想:如果村里成立合作社,让村民种蘑菇,一年四季可产菇,既不影响农忙,又可以顾上家,是让村民致富的好办法。
2015年,赵春生开始研究菌种,当时没有实验室,他就简单地把村里的澡堂改造了一下。州科技局拿出资金,购买了设备,有了这些设备,他的积极性更高了,到野外采蘑菇、提取原种,然后进行培养。最困难的就是提取原种,光丁字菇就实验了200多个配方。2016年,平菇、鸡腿菇、蟹味菇、榆黄菇、苇菇、秀珍菇等实验成功,但是要进入大面积生产,还要考虑到温度、湿度等许多外部环境因素。他又继续做实验,最终达到了“一公斤棉籽壳能出一公斤菇”的产量。就这样,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2019年6月,州科技局又投入40万元,支持该村科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目前平均日产菇100公斤,销售收入500元以上。预计到年底,合作社的5户农民纯收入达10万元左右。
科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罗义花是贫困户,丈夫马林2014年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家里只有两亩地的罗义花,就靠打工养活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马林看到自己不但没有收入,还要拖累妻子,多次有过轻生的念头。加入合作社之后,两口子帮着照看大棚,一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收入,家里的生活渐渐好转。马林觉得自己有用了,心态也变得积极阳光了。一个星期装一次菌包,其余时间罗义花还可以去打工挣钱,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
像赵春生这样用科技改变生活的还有他的结对亲戚艾尼瓦尔·热合曼和村民苏国强。“以前光听到科技改变生活,现在我们通过工作队的指导种地才知道这句话的意义。我们打心眼里佩服这些科技人员,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多学一些知识。”这是罗义花、艾尼瓦尔、苏国强共同的心声。
“我觉得,我能做点实际的事,对村民的致富有所帮助,一是离不开州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做后盾,使我的所学能在这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村民们的信任也给我了力量。”赵春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