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亩地挣了6000多元,没想到种恰玛古也能挣上钱。”近日,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阿恰勒镇盖孜力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赛米·卡德尔惊喜地说。
种植恰玛古是盖孜力克村家家户户的传统。可长期以来,由于村民市场意识淡薄,只管种、不问销,导致恰玛古大量上市后,销售困难且价格偏低,村民增收有限。
变化发生于2018年,该村成立合作社消纳村民的恰玛古、多方联动开拓市场,并和加工企业合作提升恰玛古附加值。去年,村民靠种植恰玛古人均增收600多元,有力促进了全村脱贫攻坚。
守着好东西却难增收
“我的爸爸种恰玛古,我的爷爷也种恰玛古,我们村的恰玛古一直都很出名。”艾孜孜·胡都白迪是村委会主任,今年55岁的他很为村里的恰玛古骄傲。
恰玛古是南疆常见的一种根茎类作物,富含有机活性碱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元素,食药两用价值较高。盖孜力克村是柯坪县恰玛古的主产地之一。
8月上旬,播种、施肥、浇水,11月中旬,恰玛古成熟。
“恰玛古对地力要求不高,易管理,所以家家都种。”艾孜孜说,“到了收获季节,地里堆满了恰玛古,自家吃不完,就想办法卖掉换些钱。”
70岁的村民热合曼·沙吾提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地里查看恰玛古的长势。他和恰玛古打了一辈子交道,从年轻时就开始种恰玛古,但都是自家食用。后来,他赶着毛驴车,拉着恰玛古到6公里外的巴扎卖,“价钱很便宜,几乎卖不了多少钱,不过卖一点算一点,总比烂在地里强。”他说。
热合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5年以前,一亩地产恰玛古500公斤左右,一公斤恰玛古市场价3角多钱,一亩地能收入150元。购买恰玛古种子、犁地、浇水等,种植一亩恰玛古的成本近100元,折算下来,收入微薄。
更多的恰玛古是卖不掉的。热合曼开着拖拉机到30公里外的县城卖恰玛古,或者用恰玛古换回一些玉米,剩余的就送给亲戚朋友。
自家吃一些、卖一些、送一些,多年来,盖孜力克村的恰玛古一直延续着这样的命运。
“往年恰玛古知名度不高,加上盖孜力克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问题,销售难,且价格一直上不去。”柯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吴晓庆说,“这也是前些年全县恰玛古种植户面临的问题。”
本地卖不掉,心思活泛的村民那依甫·卡德尔无意识地走上了差异化销售之路。他在村里收购村民的恰玛古,租辆货车拉到阿瓦提县销售,“一趟能挣1000多元。”
可随着柯坪县及周边地区恰玛古种植面积增加,市场消纳能力变小,因缺少销售渠道,不少村民放弃贩卖恰玛古转身寻找其他的生意。
恰玛古,这个被称为“小人参”的“金果”,并未给喜爱它的柯坪农民带来好收益。
优品质树品牌闯市场
“吃不完、卖不掉,农民就减少了恰玛古种植面积,也不用心管理,产量和品质下降。”说起往事,艾孜孜很无奈。
2004年,赛米只种了1亩恰玛古,“挣不上钱,在地里撒上种子就不管了,能收多少全靠老天说了算。”他说。
盖孜力克村恰玛古的命运似乎进入了恶性循环,价格便宜、卖不掉、农民种植不上心、恰玛古品质差、产量低。
“农民距离市场较远,对市场变化缺少敏感度,且缺少销售渠道,光靠农民的力量销售恰玛古很不现实。”吴晓庆说。
这个总人口187户831人的村庄,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4户37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4%,村民靠什么增收脱贫?
“村民要增收,还得在恰玛古上下功夫。”去年年初,中石化西北石油局驻盖孜力克村第一书记王海彬刚到村里时,发现该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恰玛古种植规模,产生了靠恰玛古助农增收的想法。
王海彬将恰玛古种植产业纳入盖孜力克村2018年重点民生项目,目标确定后,就动员村民增加种植面积、科学种植管理。
先提升产量和品质。去年2月,盖孜力克村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农民果蔬专业合作社,集中统一种植恰玛古,采取集中采购农资、集中统一机耕、集中翻种、集中田间管理,尝试全程科学管理服务和机械化种植推广;与新疆农业大学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指导村民加强田间管理,严格控制农家肥,不洒农药,真正做到“绿色有机、纯天然、无污染”。“村民掌握了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去年恰玛古亩产800公斤—1200公斤,增产明显,且品质更好。”王海彬说。
种得好,最终还要销得好。
提高品牌效应。王海彬动员村民、驻村工作队队员、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等,广泛宣传恰玛古;将产品运到乌鲁木齐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展示,在高速公路路口竖起广告牌。
走精品化路线。恰玛古收获后,合作社带领大家分拣出品相好、大小一致的统一包装,目前有5公斤盒装、袋装产品。
发挥合作社的作用。王海彬说,村里发挥合作社作用,统一收购村民的恰玛古,并联系市场把恰玛古销售出去,解决销售难题。
当地政府也全力帮助农民销售。吴晓庆说,柯坪县发挥电商作用,扩大恰玛古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目前,该县40多家电商已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大力推广地标产品品牌效应,把地标产品资质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发挥众多农村经纪人作用,面向全疆推广柯坪的恰玛古。
在当地政府、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的共同努力下,市场打开了。去年,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甚至内地的客商赶赴盖孜力克村采购恰玛古,曾经免费送人的恰玛古成了抢手货。“地头价2元,甚至有客商开出3元的价格收购。”王海彬说。
恰玛古第一次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益,靠种植恰玛古,去年,盖孜力克村人均增收600多元。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恰玛古“走俏”,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种植积极性大增。可如果仅靠售卖“原”字号的恰玛古,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增收。
王海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市场就那么大,如果只卖鲜果,卖两三年还可以,可以后呢?必须形成完整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去年,王海彬带领工作队自主设计了恰玛古产品外包装编织袋及包装礼盒,并拿出一部分恰玛古加工成恰玛古粉、恰玛古干等,包装后进行售卖。“这是一次尝试,加工后的恰玛古粉、恰玛古干等更易保存和运输,附加值增加,售价相应提高。”他说。
其实,从种恰玛古到做成恰玛古口服液,阿恰勒镇以及柯坪县一直致力于产业链延伸。
近年来,柯坪县以打造“柯坪恰玛古”品牌为核心,依靠科技研发力量,大力发展恰玛古产业,培植和引进以恰玛古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和项目,提高经济附加值,目前不仅研制出恰玛古蜜膏等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还生产出恰玛古胶囊、口服液、精油等精细加工产品。
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面粉、大米、恰玛古等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此前,该公司加工恰玛古属于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不高,年消纳恰玛古仅为1000吨左右,带动收购当地恰玛古的能力有限。
这两年,恰玛古“声名鹊起”,让该公司看到了商机,决定向恰玛古深加工进军。
该公司党支部书记刘春永介绍,公司依托阿恰勒镇恰玛古种植优势,在镇上投资2100多万元建厂,主要生产恰玛古冻干片、代餐粉、果酱以及口服液等产品,加工生产线预计年底可实现生产。“生产线设计产能5万吨,以后不仅能‘吃掉’柯坪的恰玛古,还能辐射周边恰玛古产地,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他说。
有了产业链托底,盖孜力克村的恰玛古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7年种植1500亩、2018年种植2150亩、今年种植2200多亩。
王海彬也有新打算,计划进一步深化特色恰玛古产业体系的构建,建设恰玛古示范基地,积极推动有机农产品认证,确保农产品地理保护。同时,依托柯坪羊肉品牌优势,不断发掘和推广恰玛古的食药两用价值,积极对接下游精提炼和深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恰玛古销售、加工渠道。
这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阿卜杜瓦哈普·克热木对种植恰玛古更有信心:“今年种了8亩,按照去年1公斤2元的价钱卖,我也能挣1.6万元。”
“截至去年底,全村未脱贫的贫困户仅剩6户16人。今年我们继续努力,能实现整村脱贫。”王海彬充满信心地说。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盖孜力克村,田地里,茂密的绿叶下蕴藏着即将成熟的一颗颗恰玛古,那是村民今冬增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