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园艺场村,有一对在一起居住了36年的邻居,虽然岁月变迁,但他们的邻里情却从来没有变过,这对邻居就是许尔胜和艾则孜·司马义。
“1983年,我从老家甘肃武威来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看望哥哥许尔得,觉得这个地方很好,就再也没有回去。”10月16日,许尔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后来他落户到园艺场村,当时叫“五七”农场。由于没有房子住,当时农场领导安排他和知青艾则孜·司马义一起住在场部闲置的房屋里。
“我们在同一扇门内的两间房子里住了4年,经常吃在一起。4年当中,我们由陌生到熟悉,既是邻居又是兄弟。” 艾则孜·司马义说。
1987年,许尔胜准备结婚,如果同艾则孜·司马义再住一起,肯定不方便,于是准备自己修房屋。当时农场提供了全部的建房木料。建房过程中,艾则孜·司马义总是义务帮工。
不久,身为知青的艾则孜·司马义也在农场定居,把房屋建在许尔胜房屋的旁边,两人又成了邻居。
1992年,农场改制成了园艺场村。许尔胜这时已经通过种棉花摆脱了贫困。当时艾则孜·司马义想通过养羊致富,手里缺少资金,许尔胜毫不犹豫地借给他3000元。艾则孜·司马义通过这笔钱,很快把养殖业发展起来。
1996年,艾则孜·司马义突发阑尾炎,许尔胜赶忙套上家里的毛驴车,把他送到镇上,又找了一辆拖拉机把他送到沙雅县人民医院。“我住院以后,许尔胜一直守在我身边,直到阑尾炎手术做完确定没事以后才离开。” 艾则孜·司马义说,从那以后,他们的兄弟情更深了。
许尔胜的爱人周玉乔说,他们两家经常在一起吃饭。如今两家的孩子也已成年,有些已经上了大学。让人欣慰的是,两家的儿女也相处得像兄弟姐妹一样。
许尔胜和艾则孜·司马义的房屋毗邻,他们的耕地也紧挨着,连田埂都没打,就那么相通着,一起干活,放水相互帮着放,比一家人还亲密。
许尔胜说:“不管什么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一样的,只要真心对待对方就一定能和睦相处。”
艾则孜·司马义告诉记者,他和许尔胜的邻里感情,是从平平常常的小事中积累出来的,就因为平常,才觉得真实和温馨。
“我弟弟和艾则孜·司马义的感情,有时比我这个哥哥还深。我希望他们能永远地相处下去。” 许尔胜的哥哥许尔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