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 离家出走,少年赵匡胤的无奈选择……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9-05-07 17:18:15  作者:

本文选自《宋朝进行时》

野狐狸著,中信出版社

一、军营生活

在故事开始前,我要先传播点封建迷信。后唐天成二年(927),我们的主人公赵匡胤出生在河南洛阳夹马营。史书这样记录了他的出生情况:整个房间闪烁着红光,奇异的香味飘了一晚上,他的身体散发着金光,整整持续了三天(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因出生时“香气绕室”,赵匡胤被称为“香孩儿”。

这些都是古人描写帝王将相出生时的基本套路,没办法,按照古人的思路,因为他出生得这么邪乎,所以后来他就有了非凡的成就。其实,这话反过来说,那还差不多。

香孩儿也罢,红孩儿也罢,到目前为止,赵匡胤还只是个新生儿。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赵的家庭,看一下他的户口档案。高祖父:赵朓,曾做过县令。

曾祖父:赵珽,曾做过藩镇属官。

祖父:赵敬,曾做过州刺史。

看起来,赵匡胤出生于官宦之家,保证基本生活条件应该没问题。祖父以上的情况就不多扯了,咱重点介绍一下他的父母。

父亲赵弘殷,河北涿郡人,从小骁勇彪悍,擅长骑马射箭,二十岁左右便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后因在一次作战中获得后唐庄宗李存勗的赏识,留在禁军中担任飞捷指挥使一职。顺便说明一下,“飞捷指挥使”这个名号,尽管听起来相当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实际上只是个中下级军官岗位而已。

在赵匡胤出生之前,赵弘殷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了,小匡胤的到来让他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很多父亲一样,赵弘殷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从赵匡胤的名字上看,“匡”是“纠正、振兴”的意思,“胤”是“延续、继承”的意思,看来老赵对自己的现状不是太满

意,指望小赵能更有出息一点,兴旺发达、光宗耀祖。

令赵弘殷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不但实现了他的愿望,而且超额完成了任务。

赵匡胤的母亲姓杜,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史书没留下她的名字,我们只能称她为杜氏。

虽然贵为两个皇帝的母亲,可《宋史》中关于她的记载还不到一页。我们只知道,她出生在一个中产人家,受过一定教育,十五岁时就嫁到了赵家,养儿育女,操持家务,相夫教子,至为平凡。

值得庆幸的是,她亲眼见证了儿子走到人生辉煌的顶点。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十二岁那年,赵匡胤全家从洛阳夹马营迁到了河南开封护圣营。夹马营、护圣营都是父亲驻军所在的营地,他的童年是在军营中度过的。

在军营里,少年赵匡胤最常接触的东西就是飞驰的战马、雄壮的士兵方阵、如林的刀枪剑戟。尽管有些场景可能过于血腥,属于少儿不宜,但他还是从中找到了乐趣。

年长后,家里安排赵匡胤上了私塾,母亲对他的学业管得很紧。

可当时的赵匡胤还是更热衷于舞枪弄棒、骑马射箭。在这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基因,表现出了不错的天赋。

赵匡胤非常顽皮,属于那种上房揭瓦、下地打滚,吃饭时间常被母亲揪着耳朵领回家的熊孩子。

有一次,小匡胤尝试骑一匹性格暴烈的马,既不套马笼头,也不拴马缰绳,还不用马鞍,飞身上马就急驰而去。那烈马一路狂奔,跑上了城头的斜坡道,由于速度太快,赵匡胤额头一下撞上了城门门楣,整个人从马上摔了下来。

这种行为类似于无证无照高速危险驾驶,又不系安全带,还引发了恶性交通事故。按理说,摊上这种事情,即使不整出个半身不遂,至少也要摔出个二级脑震荡。旁观者正目瞪口呆,还没来得及采取急救措施,赵匡胤已经慢悠悠地爬了起来。只见他扯扯衣服,拍拍土,追上烈马,又一溜烟跑没影了。

事后检查,除了点皮外伤,居然啥事没有。

自学本领之余,赵匡胤还在军营中结识了不少朋友,这些朋友和他差不多,都是军营中的将校子弟。一群小伙伴经常在一起学习探讨、切磋交流(玩打仗游戏)。在玩耍的时候,赵匡胤经常充当“孩子王”的角色,站在小山包上,拿根破树枝,煞有介事地指挥小伙伴“排兵布阵”。

很多年后,许多儿时的伙伴真的成了他的战友,陪他一起走上真正的战场。

就这样,当其他孩子还沉迷于放风筝、摘果子的时候,赵匡胤已经逐渐习惯了军队里的氛围。这里的一切都让他心驰神往,跃跃欲试。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像父辈一样,骑马冲上战场,成为一个威武的军人。

很快,少年赵匡胤变成了青年赵匡胤。无忧无虑的日子终究要结束了。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二十一岁的赵匡胤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离家出走。他之所以做这个决定,并不是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主要还是因为生活压力。

此时的中国又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尽管上层变革并未给他的家庭带来太多影响,但还是刺激了年轻的赵匡胤,懵懂的他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弟弟赵匡义、赵匡美及一个妹妹相继来到家中,父亲的官职却多年未发生变化,家里的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改善。赵匡胤是家中唯一成年的孩子,他希望能自食其力,帮父母减轻负担。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此时已经成家了。十八岁那年,赵匡胤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了婚事,妻子姓贺,是父亲同事的女儿。既然已经成婚,就算自立门户,赵匡胤更没有理由继续啃老,他希望为家人博取一个好前程。

就这样出发吧。

紧紧身上的包袱,摸摸腰间的佩剑,赵匡胤向身后的军营投去最后一瞥,毅然决然地跨出家门,从此步入莽莽红尘。

相信我,我会回来的。

我要一展抱负,衣锦还乡!

二、乱世

走出家门,赵匡胤第一次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他所身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专称——“五代十国”。对于这段岁月,最简单的概括就是“乱世”。

从九世纪末开始,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王朝走向衰落,国内藩镇林立、政治黑暗。公元 907 年,大军阀朱温把唐朝最后一个皇帝赶下了台,摇身一变自己做了皇帝,中国从此彻底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此后 53 年间,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场场皇位争夺战。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产生了 13 位皇帝。为了和以前的朝代相区别,史家在这些朝代面前加了一个“后”字。赵匡胤才二十出头,却已经跨越三朝了,他此时所属的政权,称为“后汉”。

除了上面的“五代”,南方地区(个别在北方)先后出现了若干个大小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割据政权,史家把十个主要的割据政权称为“十国”。

可见,称呼“五代十国”,也就是凑个整数。事实上,占山圈地、称王称霸的军阀远不止这个数,就好比把一个大盘子摔成碎片,能数清那些大片就不错了,要想把那些碎渣都搞清楚,非得把老花镜换成显微镜不可。

生逢乱世,最苦的自然还是老百姓。要打仗就少不了折腾,今天几担米被充了军粮,明天儿子被拉去当了壮丁,过几天路过一群逃兵,养的几只牲口也被掳走了。你想找个地方申诉,都搞不清自己的事情归哪个政府管。

军阀打来打去,军纪自然没法保障。一些好勇斗狠的人有了“用武之地”,打家劫舍、发战争财的不在少数,甚至每攻下一城后,都要大肆烧杀抢掠一番(学名“洗城”)。个别兵痞、兵油子还敢乘乱怂恿将领当皇帝(学名“拥立”),顺便自己升官发财。

简而言之,那是一个崇尚暴力法则的时代,什么忠孝节义、什么道德律法都被扔到了爪哇国。

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一片动荡萧条景象。

怎一个乱字了得。

除了内乱,还有外患。

自古以来,中原政权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春秋战国时有戎狄,秦汉时有匈奴,唐朝有突厥。此时,来自北方的威胁叫作契丹。

唐末混乱的时候,契丹族逐渐成为北方草原的新主人,他们还仿照汉人建立了政权,定国为“辽”。关于这个政权,我们后面会详细讲述。

既然是游牧民族,难免会遇到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水平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契丹人都喜欢从事一项高效便捷的工作——剽掠,俗称抢劫。

他们的抢劫对象,当然是老实巴交的中原百姓。

游牧民族都是天生的骑兵,用骑兵来干抢劫的行当,速度快、风险小、拉货多,如果对方有防备,顶多就是白跑一趟,就当是锻炼身体,如此特长如果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一下,似乎也说不过去。因此,一有机会,契丹人就依仗骑兵优势在边境地区发动掠夺战。

尤其是到了秋天,天高马肥,马的长途奔跑能力能达到最佳状态,契丹人最喜欢在这个时候集体出动,属于名副其实的“打秋风”。中原政权每到秋天就格外警惕,边塞地区增加岗哨不说,还少不了贴几张“减少外出,注意安全”之类的告示,甚至还因此出现了一个专业称谓——“防秋”。

当然,抢劫最多还只是一个暴力犯罪问题,更麻烦的问题发生在后晋天福元年(936)。

1905 年,孙中山先生起草《同盟会宣言》,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句话点了两个汉奸的名,姓吴的那位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今天我们来说说那个姓石的。

石敬瑭,沙陀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么看,说他是“汉”奸还有点冤),五代后晋高祖。

在竞争激烈的汉奸排名榜上,石敬瑭能够获此殊荣,也不容易,一切都因为他干了一件极其考验脸皮厚度的事情。这位老兄很想当皇帝,但偏偏自己实力不够,就想着找契丹人帮忙。当然,忙不是白帮的,总得给人家点好处。为此,石兄向契丹人提供了一份条件优厚的合作协议,除了答应称臣、纳贡之外,还主动认契丹皇帝作父亲。

给自己找个干爹并不稀奇,关键是那一年石敬瑭已经 45 岁,而契丹皇帝才 35 岁。

当然,这事情虽然恶心,那也是石敬瑭的私事,和别人无关。而更无耻的是,他居然还在协议中允诺,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

这个决定的历史影响实在太大了。

“幽云十六州”,是指幽州(今北京)、云州(今山西大同)、蓟州(今天津蓟州区)等十六个州,大致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这个地区是保护中原的重要屏障。失去这些地方,中原地区就完全暴露在了契丹铁蹄之下,人们从此只能以血

肉之躯来阻挡金戈铁马。

如此行径,正如明知隔壁有个邻居喜欢顺手牵羊,还把大门钥匙送到了邻居手上,实在令人发指。而这一行为造成的恶果,足足延续了 400 余年,成为始终困扰赵匡胤及其后代的难题。

关于外面的世界,赵匡胤曾经在父母的言语中了解过,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未知的世界了带给他好奇以外,还没有其他更多的东西。

往前走吧!现在,外面的世界将改变你。今后,你将要改变这个世界。

三、转机

赵匡胤的出走,说文雅点是寻求创业机会,说专业点是寻找出卖劳动力的机会,说粗点,就是找工作。但凡找工作这种事情,往往要经历满怀豪气—唉声叹气—垂头丧气三个阶段。

记得大学毕业那会儿,我和无数胸怀大志的同学们一样,熨平了西装、擦亮了皮鞋、刮光了胡须,气势豪迈地步入一个个招聘会场,信心满满地投出一份份简历,然后痛苦地思索着到底该去哪个单位比较好,然后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后焦急等待着面试的通知……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有这种经历的同学大可捡起简历,擦干眼泪。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赵匡胤的求职经历其实也差不多,至少刚开始是这样。离家后,赵匡胤先在陕西、甘肃一带游荡。对于那段时期的经历,正史记载非常少,好在民间从来就不缺挖掘帝王隐私的传统,还是留下了些半真半假的传说。

根据坊间传闻,赵匡胤主要有如下经历:

曾经无处落脚,流落街头,饿得眼冒金星时只好向店家要饭吃。

曾经想靠赌博来赚点钱,刚开始确实赢了不少钱,结果把一群输钱的人惹毛了,被痛扁了一顿,不但赢的钱没拿到,还把自己的老本搭了进去。

曾经跑到寺庙菜园子里偷莴苣吃,没什么炊具,只能狼狈地剥皮生吃。

…………

以上事件,可不可信另当别论,但都说明了一点:他没有找到工作,而且混得挺悲催。

离家时,赵匡胤本想靠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片天地,但现实却给他兜头浇了一盆冷水。现在,他已经不敢再对前途做过多奢望,只想快点谋一份差事,好让自己安身立命。

逛了一圈后,赵匡胤来到了复州(今湖北天门)。

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是父亲的老朋友,赵匡胤本不想靠父亲的关系,但现在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

都是熟人,拿出父亲的名字,总不能随便打发我吧? 赵匡胤这么想着。

应该说,他的想法对了一半,他确实没有被随便打发,而是被比较“不随便”地打发了。

“哦,匡胤啊,多年不见已是一表人才啊,令尊可好?已婚娶否?来此何事?”

“什么?到本处谋差啊。嗯……这个……你看我这里暂时也不缺人手,要不你再到别处看看?”

“哎,别走啊,你看我这里有些盘缠,不妨拿着路上用,些许薄礼,莫要推辞……慢走,路上小心。”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若是放在以前,赵匡胤早就一甩袖子,赌气走人了。但此时,现实早就磨砺了他的心气,也让他习惯了人情冷暖。

赵匡胤收起那略带屈辱的几十贯钱,礼貌性地向王彦超作揖拜别,头也不回地迈出门去。

若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这是他在复州的最大收获。

遭到王彦超的拒绝后,赵匡胤又来到了随州(今湖北随县),随州刺史董宗本也是父亲的老朋友,赵匡胤想再碰碰运气。董宗本倒还算念旧情,不但接纳了他,还让人安排了一份差事。

可很快,赵匡胤又不得不离开随州。

这回,给赵匡胤使绊子的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董遵诲也喜欢舞枪弄棒,研究行军打仗,本来应该和赵匡胤比较有共同语言。可这位公子哥偏偏心眼有点小,很看不上赵匡胤这个外来户,平时态度不怎么友好,有事没事还总要找点不愉快。

有一次,赵匡胤和董遵诲一起讨论军事问题,两人观点上产生了一点分歧。赵匡胤说得兴起,驳了董公子的面子,结果惹得董遵诲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赵匡胤本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觉得关系僵成这样,再待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干脆打好包袱,背上行囊,重新走上浪迹天涯的道路。

赵匡胤走了,对王彦超和董遵诲来说,他们终于打发了一个并不欢迎的人。当然,他们肯定不会料到,若干年以后,他们和赵匡胤会再次相见。只是,那时的赵匡胤已经成为九五至尊,而王彦超还是那个王彦超,董遵诲还是那个董遵诲。好在赵匡胤是个豁达的人,与其他皇帝不同,他选择了宽容,不但没有为难他们,还给予优待和重用。

所以说,有句话叫作“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你得真信。

经历长途跋涉,赵匡胤来到南方之旅的最后一站,汉水边上的襄阳(今湖北襄阳)。

望着滔滔江水,赵匡胤感到特别无助,能想到的办法都尝试过了,能投奔的地方都去过了,但好运还是不肯眷顾我,现在我该何去何从呢?

谁能告诉我,路在何方?

依照小说的思路,在英雄落魄之际,总会有一个神秘的贵人(一般是和尚、道士)出来为他指点迷津,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方向。

据说,赵匡胤也遇到了一个贵人。在一座寺庙里,他遇到了一个老和尚,老和尚看赵匡胤相貌不凡,认为他将来必大有作为,并出手指点他,应该赶紧往向北走。

于是乎,赵匡胤做出了折回北方的决定,从此走上发达之路。

这个桥段很眼熟,但不是真实的原因。

真实原因并不复杂,也不神秘。从当时情况看,襄阳已经靠近后汉南部边境,再走下去,赵匡胤就只能出国了。就算不用考虑饮食习惯、气候环境、护照签证之类的事情,总也要考虑下自身发展问题。毕竟父亲是后汉的职业军人,说不定哪天两个政权死磕起来,自己岂

不成了父亲的敌人?

所以,晃了两年,还是要来次折返跑,没办法啊。

踏上故土,已是寒意袭人。

赵匡胤心里生出一股从未有过的悲凉。

彷徨而不知所从,落魄而身无所系……赵匡胤第一次体会到要获取成功远比驾驭烈马难得多。

温柔的妻子,久别的家人,热腾腾的饭菜……我太想念温暖的家了。

饥饿、拒绝、失望、冷漠、寄人篱下、怀才不遇……这是我两年里的唯一收获吗?

不是的。

在风餐露宿的征途中,我领悟了什么叫艰难。

在饥寒交迫的夜晚里,我知道了什么叫畏惧。

在那些不屑的眼神里,我读懂了什么叫世态炎凉。

这就是我需要面对的一切。

我还要一个人走下去。

顶住压力,耐住寂寞,受住委屈,忍住痛苦。

唯其如此,方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是的,走下去吧,幸运的大门正在为你打开,你将遇到两个改变

你命运的人!

责任编辑:田佳琦